2015年03月14日 星期六
让科学理性成为社会文化的改造力量
郑 念

    李克强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一句话“有权不可任性”,道出了亿万人的心声,很快就成了流行语。虽然“任性”一词只是普通的汉字,并无特殊含义,但自从出现“有钱任性”以来,常被用于形容一类人的那种“固执、非理性、嚣张”的心理心态。如果说“有钱任性”无关大局,那么“有权任性”则影响甚广。相信这也是总理特别提出警示的原因。

    这句话之所以引起很大反响,笔者以为,当下的很多问题确实是“权力任性”的结果,而要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就要首先克服“权力任性”的积习。比如,在平时的项目决策中,在发展方式的选择中,在选人用人上,存在一些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现象,其实都与“有权任性”有关。

    从科学决策的角度看,有些项目表面上会带来GDP的增长,但实际上却会带来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生存环境、甚至导致一系列损失。可在实际决策中,一些官员尤其是一把手,往往为了政绩而冒然独断拍板,带来严重的影响,也在老百姓心中留下很坏的印象。还有一些权力拥有者,在地方发展上,乐于搞一些面子工程;在发展方式上,选择看得见、见效快的项目,摊子越铺越大,非常任性地使用权力,最后既欠银行的债,又欠老百姓的情。

    有权任性比有钱任性危害更大。有钱任性无非是他自己、最多是家庭受到损失,花了冤枉钱,满足虚荣心,顶多不过散发出铜臭味,污染社会空气。有权任性则由于有权的人或部门大多主宰一方,不仅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损失,还会带来政府信任度的丧失,激发社会矛盾。

    权力任性是腐败的温床。权力任性就会把法治抛诸于脑后,就没有民主的位置,就如无水之鱼,干枯而死。权力任性就会丧失理性信仰,就会导致家天下,就会权力膨胀,最终摆脱不了党纪国法的惩罚。

    权力任性有不同的表现,一种是非理性,一种是缺乏理性。两者都是理性的丧失,都是太任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理性的提倡和回归有个艰难的过程,在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很多人付出了生命和血的代价,才冲破宗教黑暗势力的独裁、专断、任性,才有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才有人性的解放和人的活力释放。所以,在缺乏理性的地方,就没有科学的思维和行为,就很难克服任性的心理驱使。

    大力推进科学教育和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培育科学理性、克服任性妄为的必要手段。在科学素质建设过程中,既要弘扬科学精神,使社会拥有更多的理性成分,也要建设科学文化,让科学理性成为社会文化的改造力量。科学文化是一个社会的创新之基,发展之翼。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