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CFP |
高考改革在今年两会上貌似有了明朗的风向。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表示,高考改革围绕着解决“分数决定一切,一考定终身”这个弊端入手,关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教育部已经做了明确的部署,今年就会有很大的动作,各个省和各个地区也都在研究自己的方案。
虽然具体的做法还没明确,但看着不觉有些后背发凉。如果真如这位校长所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潜力,那可就“热闹”了。在几乎能决定学生命运的考试中引入其他评价因素,比如社会责任心、道德,用什么标准?该怎么考察?要历时多久?又如何检验评定结果?
一个自主招生,而且还是需要凭考试成绩取得资格的客观评判,都已然可以因为其中的可操作性开出了不菲的价格。难以想象如果开展道德测评或者别的什么“软指标”,学生家长又该怎样“各显神通”为孩子谋求一个理想结果。记得我们中考的时候,加了一项体育考试30分的成绩,精明的家长就早早找到体育老师打好了招呼,这些同学也都得到了29、28的高分,而如果家长比较老实,学生就只能正常发挥,正常得分,基本没有27分以上的。
只不过在有客观标准的跳高、跳远、投掷上附加了人工干预,一米八就可以变成两米。那么对于需要更多主观评判的责任心或者道德,恐怕连真伪都难以鉴别,更何况对这种评价的验证和监督了。在当下中国社会,一旦评价体系里掺进了主观人为因素,你懂的。
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拘泥于考试形式的变化和创新不会带来变革。如果在其他外部环境照旧的情况下,我宁愿相信分数能够维持一种相对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