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1日 星期五
互联网金融的趋势不可逆转
□ 道田

    自从微信有了数亿的用户基础、余额宝吃了互联网金融的螃蟹之后,微信支付以及相关互联网金融在市场上炙手可热,2013年甚至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不过,近日这些金融创新却遭遇了当头棒喝,其原因是央行紧急叫停了二维码支付以及虚拟信用卡,理由是需要对该类业务的合规性、安全性进行总体评估。央行文件称,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支付风险隐患;虚拟信用卡在客户身份识别、信息安全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不过仔细分析,文件叫停的理由并不能完全站住脚。如果说二维码支付存在风险隐患,那么对比今天已广泛使用的信用卡,二者的风险孰重孰轻还很难说,当前信用卡的各种倒刷、恶意透支等安全事件是层出不穷。至于虚拟信用卡方面,既然钱就是一串数字,身份证证明也是一串数字,在货币电子化、各种身份识别技术和虚拟技术服务(如虚拟运营商)已很常见的今天,虚拟信用卡的身份识别和信息安全问题也不是个问题。

    说完了安全性,再说合规性。可以想见,面对蓬勃发展的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庞大复杂的行政体制并不可能及时制定出有关法规予以规范,那么央行所说的合规性其实是个伪命题,央行在文件中也未能明确指出依据的是什么规定。

    于是,社会只能从其他方面来理解。很多人从利益角度道破了玄机,那就是互联网金融动了银联等传统金融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传统的体制也必然倾向于保护传统的既得利益者,这正是对市场和创新活力的伤害。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历史潮流,笔者认为,监管部门更合理的对待方式,应该是坚持底线思维,移植互联网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要有底线思维;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也说,要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还有在自贸区以及多个领域推广实施的黑名单制等等,都是底线思维的体现。因此,在不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底线之上,各种创新的业态都应该是被允许的,或者至少是可以鼓励和尝试的,匆匆叫停或者一棍子打死必然是一种武断。有底线思维的监管者才是开明的市场经济的践行者。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群体消费者参与的创新。如果说以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是创新的主体,现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那么未来的趋势将是消费者参与的创新。正所谓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手在民间,谁能通过互联网有效集结可以裂变的市场智慧和力量,谁就是市场的赢家。各种互联网应用为何要不惜代价先积累用户,人肉搜索的威力又为何这么大,道理是一样的。具备互联网思维的监管者才能洞察行业的发展和本质,才能避免外行指挥内行。

    从QQ到微信,腾讯打破了传统电信运营商的藩篱;从支付宝到余额宝,淘宝进入了银联、银行的领地;还有更多的行业正在被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改变。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逆转,为何不在拥抱变革中实现融合发展呢?

    因此我们希望,面对代表未来方向的金融新业态,央行也能像工信部对待微信与移动运营商的竞争一样,静观其变、顺势而为,这也是国家越来越自信、开放、大气的体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