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烛光
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亚洲各国在科学、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受到英国皇家亚洲协会的影响深远。英国皇家亚洲协会由著名英国东方学者和梵文学者亨利·托马斯·克尔布鲁克(Henry Colebrooke,1765-1837)成立于1823年。该协会接受乔治四世于1824年颁布的皇家宪章中有关“促进和开展与亚洲科学、文学和艺术有关学科研究”条款,开始在亚洲进行科学与文化传播。英国皇家亚洲协会包含着许多来自学术界和政界的杰出学者和科学家。最有成就的名人中包括泰戈尔、斯坦因爵士、泰西格爵士和特塞利。
1857年,该协会在上海成立“皇家亚洲协会中国分会”。由于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协会一直处于游荡之中。直到1871年,在英国政府的帮助下,协会才有了自己的固定办事处。著名汉学家亚历山大·伟烈亚力博士捐献了自己的700本书,在办事处建立了图书馆,并开始购买和接受捐赠。协会古旧的建筑中有一个图书馆、一个阅览室和演讲室。1874年,还开办了一个小展览室,主要展品是上海运动员击落并捐赠的鸟类标本。为纪念协会在中国的活动,协会建筑所在的路在1886年被重新命名为博物馆路。
1930年,办事处由于年久失修需要拆掉重建。在上海市民的呼吁要求下,英国传教士、博物学家、探险家、作家,同时也是博物馆馆长的亚瑟·卡尔·斯威比(Arthur de Carle Sowerby,1885-1954)和著名建筑设计师、理事会会员乔治·利奥波德·威尔逊(George Leopold Wilson,1881-1967)为重建总部大楼筹集资金。主要资金捐助者是中国政府检疫所所长吴连德博士(1879-1960),他的捐款达到预期成本的五分之一。尽管建造大楼的经费筹集齐备,但是,由于中日关系紧张,建筑工程一再拖延,直至1933年2月才正式开工建设。但是,经费已经远远不够,负债累累。
虽然博物馆得到数量巨大的捐赠和捐款,到图书馆阅览图书的人也很多,但是,由于博物馆和图书馆全部免费,协会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1941年底,美国资助的中国国际组织租用了部分房子作为图书馆,这笔最大的援助资金使得经济状况得到缓解和稳定。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为了生存,协会只好伪装成中日文化中心,博物馆参观人数比以前更多。尽管日本人在战争期间偷运回日本超过1万本图书,但是,图书馆接受的私人和国际捐赠的图书却急剧增加。1952年,协会停止了工作。这些藏书被送到了上海图书馆,大部分的博物馆展品被送到了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皇家亚洲协会中国分会在长达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工作和公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06年,该协会在杭州重新成立,次年更名为上海亚洲皇家学会,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向会员和学者开放。2013年,北京成立了亚洲皇家学会。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