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4日 星期五
释读甲骨文,钱没那么好挣
陈 莹

    玉渊杂谭

    最近,中国文字博物馆出台了一则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可获单字10万元奖励,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公告一出,引来了普遍关注,网友纷纷感叹,这堪称现代版的“一字千金”。

    认一字,奖十万。这字却没那么好认。

    古文字释读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碳14加速器质谱仪等测年技术只能测出上下几十年的相对年代,很多文字需要在基本丧失了所有考古信息、材料本身也有许多损失、毁灭的情况下进行破译;另一方面,今之所知与古之所存相距甚远,在材料面前,研究者很可能受自身古汉语水平和知识积淀的限制,陷入某种误区。即使是那些学界认定解读得八九不离十的甲骨文,也存在大量待落实和商榷的细节。

    古文字领域没有绝对的“权威”,大家莫衷一是、难有定论的情况并不罕见。孙海波先生编著的《甲骨文编》,在甲骨文研究领域是很有名的工具书,但在另一位研究大家唐兰先生看来,其中“认对的字还不到一半”。然而,唐兰先生对一些字提出的释读意见也非学界定论,而时有争鸣。

    就像古文字研究者普遍认同的那样,一个古文字的成功考释,并非平地起高楼,往往是集思广益的结果,经常是甲说对了一点,乙也说对了一点,但每个人说的却又都不全面,多多少少有些问题。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得出一个包含最广泛可能性的合理解释,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经验。有时,即使大家公认的结论,也会被一个新出土材料推翻。

    比如我们都熟悉方位词“南”。古人对方位的叫法和现在不同,《山海经》里记,“南方曰因”。甲骨文里也有一片刻着四方名称的大骨版,上面的南方名写作“(上图)”,起初有学者把这个字释为“夹”,但无法解释其与《山海经》中南方名叫法不一致的问题,就推断在当时“夹”同“因”。也有学者将这个字释读作“因”,但因缺乏证据,被人质疑。1979年,山西长子县收集到一件有铭文的西周铜鼎,铭文上的“(下图)”字(释为“因”)引起了裘锡圭先生的注意。他通过比对其他取象与此相类的字形,结合多人的研究成果,才认定骨版上的南方名是“因”而非“夹”,与古书上的记载完全相同。

    古文字考释就是这样,在漫无是非的谜题中艰难跋涉。很多学者穷尽一生,只能释读出寥寥数字,但即便如此,哪怕是现在的一小步,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一大步。然而令人悲哀的是,自悬赏公告公布,舆论的焦点似乎始终围着钱打转:媒体关注、网友讨论最多的,是奖金的多少,得奖的条件,拿奖金的程序是否合理……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研究本身。

    在笔者看来,“悬赏认字”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对于吸引公众关注甲骨文研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古文字释读还是要通过科学的学科学理去论证,“有奖征集”的新闻难免会对公众有一定程度的误导,也很可能会助长学术研究的浮躁风气,甚至引来“伪学术”“伪成果”。在吸引公众关注甲骨文的同时,研究机构还需警惕,别让学术研究成了吸引眼球的噱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