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装置非常重要,建设与应用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从多方面推动创新,上海光源更好说明这个例子。上海光源1993年立项,三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建议建立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然后到1995年到了上海,2004年破土动工建设,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建设速度在国际上是最快的。
上海光源是同步辐射光源,是一个多学科的平台,包括三台加速器,一台直线加速器,两台环形加速器。可以利用终端设备来开展各种各样的研究。
上海光源建设70%是自行研制的设备。有一部分不得不进口,如微波、探测器,国内不具备好的工业基础,性能达不到。研制过程中,近百项关键技术涉及到精密机械、超高真空、精密光学工程、低温、电子、控制建筑等,我们都通过攻关做到了。还有一些超高真空不锈钢真空盒、真空中波荡器现在反过来出口。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质非常不好,上海光源要实现稳定,必须以微米来测试变形精度。上海设计院通过努力最终实现了0.5微米精度的测试,这是上海有史以来最高精度超大型设备。
利用上海光源这样一个平台,促进了若干学科的发展,像结构生物学,提高得益于上海光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上海光源出现以前,结构生物学仅发表一篇文章,在上海光源出现以后,2013年就有三篇,因为有了这个平台,大量的科学家从美国回来,团队迅速聚集在一起,并且导致学科领域快速发展。像材料、铁基超导、纳米催化机理研究都受益于上海光源的平台得到进展。目前已经产出2600多篇论文,每年稳定增长。
除了科学研究之外,产业应用效果也非常好。有40多家企业利用上海光源做研发,一半是做药物研发,自身产生很多的效益。上海光源的运行,每年为几千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平台和手段,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
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已批准建设,新建16条光束线,到2020年左右,上海光源的水平将比现在翻三四倍,能接待一万人科技人员做研究,集聚效应会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