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公布的2014年度美国1156所大学助教以上职位年薪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教授平均工资都是在年薪20万美元左右。美国公立顶尖研究型大学正教授属于社会工资收入最高的2%人群,而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的工资分别位于前6%和8%。在国内,比如深圳,部分企业中的工程科研人员已经赶上和超过国际同行。
国外吸引人才主要是以个人价值实现和资本回报为主要激励方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许多荣誉奖励,获奖者可获得高达50万美元的奖金,而且上述奖项的外籍候选人会在基金会的帮助下“入籍”或是拿到“绿卡”;日本通过实施关于科技人员资格的国际相互认证制度、国际间的养老金相互补充制度来直接吸引外国科技人员;另外,日本还通过购买、吞并外国企业或公司,购买或资助外国名牌大学实验室的方式间接引进他国的高级人才;德国联邦政府设立“国际研究基金奖”,最高奖金为500万欧元,用于表彰研究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各学科的杰出科学家,并资助获奖者在德国高等院校进行为期5年的孕育未来的研究活动;英国政府与沃尔夫森基金会以及皇家学会合作,每年出资400万英镑,资助研究单位高薪聘请世界顶尖级的研究人员;芬兰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人实行特别税率制度,征税率为35%,远远低于该国所得税最高率60%的规定。
那么作为院校,要实现人才高待遇,钱从哪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一些国家的院校,可以通过大学基金、项目经费和政府拨款中拿出钱来发给科学家,但是我们国家只有财政拨款中的一部分,可以用来发工资;再有就是国家和政府的人才计划,不过各院校引进人才的自主性多少受到限制。
在国内现行体制下,大幅增加财政预算拨给高校院所是不现实的,不过也不代表院校不能通过其他渠道来增加收入来源。比如,可以放宽对大学和公立科研机构里国有资产的处置权,包括孵化企业的股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这其中相当部分是具有时效性的,如果能让院校能够发挥能动性,积极去盘活,放手去经营这些优质资产,让其增值变现,用于补充院校的运营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