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4日 星期六
蜀犬吠月

    文·林之光

    科林碎语〉〉〉

    读者一定以为我把题目写错了,从来“蜀犬吠日”么!

    其实不是,我以为蜀犬其实更应吠月。

    “蜀犬吠日”成语出处可以追溯到唐代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即这是柳宗元给韦中立的回信。信中说,“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他是说,以前听说蜀犬会吠日,他认为言过其实。但是六、七年前他来到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第二年冬大雪,南越(同粤,指今两广)几个州的狗都狂奔吠雪,于是才信“蜀犬吠日”。其实,他是根据“粤犬吠雪”这个事实(因为那时他虽还没任柳州刺史,但当时永州豁区也包括今广西最北部地区),推出了“蜀犬吠日”的错误结论。因为四川盆地虽是我国日照最少的地区,每年平均也有1000-1500小时的日照,即使最阴的川西雅安地区也有约800小时,雅安最阴的秋季每天平均也还有1.6小时的日照,绝不至于犬见了太阳就吠叫的。我去过四川多次,也问过许多四川人,他们都认为只是一种形容而已。

    “蜀犬吠月”是我推理出来的。因为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雅安地区,是我国云量和夜雨最多的地方。雅安秋季总云量平均高达9.2-9.3成(全天有云云量为10),夜雨率甚至超过80%,多到“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间云雨既多,月亮自然比太阳更加难见,犬见到月亮自然理应更吠。

    四川盆地秋月难见到什么程度?我们以中秋为例。1980年代有文章统计了成都1951-1980年期间的共30个中秋日天气,发现其中20年是夜雨,4年阴云无月,4年云层稍裂、月光熹微,只有2年云净天高,皓月当空。我在1990年代末统计了我国秋季最阴的“天漏”雅安46个中秋夜赏月天气,雅安20时平均总云量甚至高达9.6成。这46年中,有45年皆无月,只有1956年中秋夜奇迹般地几乎无云,老天爷总算赏了雅安人一次脸。

    可是,实际上,即使在基本无云的沙漠地区,月亮本来就是比太阳难见的。为了简化,我们只分析朔(初一)、望(十五)、上弦(初七、八)和下弦(二十三左右)四天。朔日及前后两到三天里,月亮在天空被地球本身所遮,我们是看不见的;上弦日,日落时月亮正在中天,天亮时月亮落入地平线,也就是只有上半夜才能在西半天空见月;下弦日,午夜时分月亮在东方地平线升起,民歌不就在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吗?月亮升到中天时天就亮了,也就是只有下半夜才能在东半天空见到月亮。所以如果以这4天平均粗略代表全月,那么我们大约只有一半时间能见到月亮,见到的平均面积是半个月面。以犬见怪而吠的性格,见到这种出现机会既少,又形状、面积经常变化的月亮,岂非更要“蜀犬吠月”?

    最后说到,既然“蜀犬吠日”不是事实,“蜀犬吠月”只是“事后诸葛亮”,那么当时为何没把符合事实的“粤犬吠雪”流传下来,反把不符事实的“蜀犬吠日”流传了下来?因为“蜀犬吠日”和“蜀犬吠雪”同出一文,同时流传,甚至已经出现“蜀日越(粤)雪”这样的新成语。

    根据我的粗考,问题主要可能出在明代的《幼学琼林》。《幼学琼林》在古代是极为广泛流传的蒙学读本,影响很大。它在选编形容“比人所见甚稀”的成语时,受文体所限,只能选一,因而选了“蜀犬吠日”而非“粤犬吠雪”,因而后人一般就多知道“蜀犬吠日”,而少知或不知“粤犬吠雪”了。

    可见,这是历史的误会:柳宗元根据“粤犬吠雪”误推出了“蜀犬吠日”,《幼学琼林》的编者又误信了柳宗元而选择了“蜀犬吠日”。他们的错误都是因为缺乏调查研究。当然,话也要说回来,成语毕竟是文学,文学允许夸张。鲁迅先生在评论李白夸张形容的“燕山雪花大如席”时说过,“(文学作品)只要有些真实性在里面就可以了”,毕竟燕山是有雪的。我想,我们对“蜀犬吠日”成语也应如此。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