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1日 星期五
喜看稻菽千重浪
——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本报记者 马爱平

    2021年5月22日的长沙,天空下着蒙蒙细雨。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带着对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市民们自发来到湘雅医院,手捧鲜花,在雨中送别您:“袁爷爷,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更多的人在网络上向您保证:“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您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您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从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到如何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8年间,您率领团队一一攻克难关。

    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您是杂交水稻事业发展的“旗手”和战略家。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3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实现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应用……不到6年的时间,您成就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中国速度”。

    杂交水稻发展中的每一次转型升级,都与您息息相关。三系杂交育种之后的两系法杂交育种、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耐盐碱水稻育种的研究与推广……您都是“掌舵人”。

    杂交水稻浸入了您的血液,是您的命根、您的魂。最后,您成为了一幅杂交水稻种植的“活地图”。您能精准地报出某个经纬度的地点,适宜种什么水稻品种。即便在您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念不忘的,仍旧是杂交水稻事业。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您如同那株水稻,完成了使命,回落在泥土之中。但在浩瀚星空,袁隆平星依然闪耀,指引灼灼理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