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钟 摄 |
胡同京味儿
如一枝枝红梅,灿烂了冬天的街头。“冰——糖——葫芦——”那久远的吆喝声仿佛隔空传来。
冰糖葫芦,简称糖葫芦,是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东北地区称其糖梨膏,天津称其糖墩儿,安徽凤阳称其糖球。一般是将山楂用竹签串成串,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吃起来酸甜可口,回味悠长。
相传,冰糖葫芦始于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爱妃病了,面黄肌瘦,不思茶饭。御医用了贵重药,却见贵妃愈加消瘦。宋光宗只好张榜招纳民间良医。一位郎中揭榜,诊脉后说:“贵妃的病不碍事,只要把冰糖和山楂果煎熬了,每顿饭前吃七八颗,用不了几天就好了。”皇宫里不信郎中,又觉得吃糖水山楂无妨,按方制作。贵妃服用几日,病好了,面色红润。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将山楂串起来卖,冰糖葫芦因此得名。
冰糖葫芦好处多多。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即指山楂有助消化。清代《燕京岁时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描述其制作和口味。
北京市延庆地处京西北部,空气清新,为山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做冰糖葫芦很普遍,制作分三步:一是选果,选红润饱满品相好的山楂,洗净去梗挖核;二是熬糖,这步最关键,锅里冒出细小密集的泡沫,能微微拉出丝;三是裹糖,将竹签串好的山楂,贴着熬好的热糖上泛起的泡沫轻轻转动,裹上薄薄一层即可。山楂外面的糖稀晶莹透亮,吃起来甜、酸、脆、香。
关于其制作方法,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有更形象的描绘:“北平糖葫芦分三种。一种用麦芽糖,可以做大串山里红的糖葫芦,可以长达五尺多。另一种用白糖和了粘上去,冷了之后白汪汪的一层霜,另有风味。正宗是冰糖葫芦,薄薄一层糖,透明雪亮。材料种类甚多,诸如海棠、山药、山药豆、杏干、葡萄、橘子、荸荠、核桃,但是以山里红为正宗。”阅读时,鲜明画面映入脑海,令人馋涎欲滴。
冰糖葫芦曾经是北方的符号,如今是大众诗意的延展。样式琳琅满目,种类数不胜数,草莓、香蕉、橘子、蜜枣、腰果、核桃、山药蛋……上面撒上芝麻,里面做成夹心,把南方和北方的水果、干果、蔬菜,混搭串联出道道彩虹,点缀着时光。
评剧大师新凤霞写的《万年牢》,编入小学课本。她将父亲制作冰糖葫芦的秘籍娓娓道来:“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那是在糖葫芦尖上薄薄的一片糖。过年的糖葫芦,要甩出长长的糖风。”
“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歌曲《冰糖葫芦》不仅在北京胡同传唱,也飞遍了全国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