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赛先生
五四前后,鲁迅在北京参加了陈独秀主持《新青年》杂志的编务工作并不断撰稿,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与陈独秀并肩战斗的主将和五四文坛的旗手。他和陈独秀是同辈人,自然把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看作“世侄”,以表达作为长辈的亲切和关爱。1926年秋,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长郭沫若随军北伐后,时任粤区党组织最高负责人的陈延年提议并筹划、邀请鲁迅先生,及时地到广州来接任郭沫若的职务。
陈延年(1898—1927)又名遐延,自幼沉默寡语,学习十分聪敏,先后入法语补习学校、震旦大学读书;后来摆脱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束缚,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加入早期共产党组织并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回国后,他担任广东地区党、团组织的领导工作。1925年1月中共四大后,陈延年接替周恩来任广东区委书记。他在领导“省港大罢工”、组建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以及抵制张国焘错误指示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年,鲁迅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邀请。陈延年亲自召集广东区委和中山大学党组织开会,专门研究“如何欢迎和团结”鲁迅先生的工作等具体问题,认为“鲁迅是能够跟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陈延年强调指出,“鲁迅过去是一贯面向真理,站在革命方面的”,为此他亲自指派“学委”书记毕磊与鲁迅先生联系。
1927年1月18日,鲁迅到校后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但不同意由校方为他组织欢迎会,还接连拒绝了戴季陶、孔祥熙等“名流”的宴请。陈延年闻讯后,及时地指示毕磊:将中山大学和广东的情况如实地介绍给鲁迅。陈延年认为,鲁迅先生只要客观地了解到广东和中山大学的真实情况,他“自己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去做。果然,遵照陈延年的部署、安排,1月25日即鲁迅到校后的第七天,由毕磊组织为鲁迅先生召开了中山大学师生欢迎大会,鲁迅应约出席并发表了振奋人心的热情演说,给广东教育界、文化界和青年学生们很大的精神鼓舞。
文献记载这时的鲁迅,身为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校教务主任,是当时中山大学由“国民政府”聘任的“唯一正教授”。因为那时还在“国共合作”时期,有一天,鲁迅问中山大学的中共党支部书记:“你们的负责人是不是陈独秀的大儿子陈延年?”接着,鲁迅又说“延年我是知道的,我见过他,也认识他,他很有出息。”在交谈中,鲁迅多次称呼“延年“是他的“老仁侄”。陈延年闻讯非常高兴,尊称鲁迅为“父执”。1927年3月,鲁迅向毕磊提出“想见见陈延年”。得到汇报后,陈延年立即安排时间,在广东区委办公室会见了鲁迅。不久,陈延年根据中央安排离开广州去武汉,临行前又特地召集毕磊等人开会,指示、要求他们继续支持和帮助鲁迅。陈延年联系当时复杂、艰险的斗争形势,分析、评估鲁迅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十分坚定地指出:越到环境不好的时候,鲁迅就越能站到我们这边来,“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事实的确如此,正是南下广州的前后,鲁迅逐步完成了由信仰“进化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转化,也见证了大革命时代“血与火“的残酷斗争现实。
不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州反动派也大肆搜捕、残杀共产党人。4月15日毕磊被捕,鲁迅闻讯冒雨回校,以教务主任名义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营救措施,明确指出:学校有责任营救,五四时期我们在北京就是这么做的。但遭到反动当局的阻挠,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鲁迅义愤填膺,回到住处连晚饭也吃不下,最后决定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以示抗议。
1927年9月底,鲁迅离开广州去上海,身边一直带着毕磊送给他的《少年先锋》等杂志,表达对共产党人的深情怀念。恰在此时,传来国际社会推荐鲁迅进入“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消息。鲁迅当即回函:“我不愿意如此……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可见,鲁迅首先想到的是革命前途、民族命运和现实社会里“普罗”大众的生活苦难。从此,鲁迅开始了直接向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英勇抗争的光辉征程。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