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文化产品之一,科幻阅读对激发青少年想象力、培养青少年创造力,帮助青少年树立追求科学的远大理想具有独特作用。6月20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21科学阅读活动(第一季)第八期“科学家奶爸用手绘让孩子爱上科学——《科幻电影中的科学》背后的故事”主题沙龙活动,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全民畅读艺术书店举办,专家们围绕如何培养青少年科幻阅读兴趣和能力等话题进行交流发言。
“小积累”需要“从小培养”,把握关键时期。奥地利著名生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博士提出了“关键期”理论,认为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需要花费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可能永远无法弥补。研究表明,3-6岁是孩子语言关键期,2-8岁是想象力关键期。作为长期推广阅读的专栏作家,《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副编审张贵勇博士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三体》《海底两万里》《2001太空漫游》等中外经典科幻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兴趣特点、知识水平等选择适宜的绘本、文字或影视作品,引导孩子开展科幻阅读。等到了初高中阶段,孩子具备了自主能力,再鼓励他们选择喜爱的作家作品深入扩展阅读。
“小积累”需要“化大为小”,切实付出行动。家长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常常面临时间不足的难题,这时候要学会目标分解,化大为小,每天扎扎实实地切实推进,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完成,来推动大目标的逐渐实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说,阅读需要长期坚持,以阅读为抓手,可以生发出许多有创意的事情。他的做法是,以年为单位设置大目标,以天为单位明确小目标,每天完成有限小目标,他的《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科学家奶爸的AI手绘》和《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科学家奶爸的宇宙手绘》两本书就是以小目标推动大目标的成果代表,是在日常和孩子看科幻电影、不断交流讨论,最终积累创作而成。
“小积累”需要“小题大做”,共同探索思考。科幻作品关注的常是关于世界、人类社会的终极问题,科幻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幻作品中的神秘感、趣味性,以及幻想世界的未来危机或美好憧憬,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科幻阅读不能简单理解为科学知识的传授,家长要有“小题大做”的眼光和本领,从细微处发现科幻阅读的巨大价值。王元卓认为,在陪伴孩子开展科幻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科学兴趣如何被激发出来,要引导孩子更加主动、自觉地提问和学习,鼓励孩子不断提出为什么,培养他们自主探索、寻找答案的习惯和能力。要参与孩子的探索过程,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相比,“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青少年时期的坚持和积累是实现质变的关键,对于一个人的长期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致公党北京市教育专委会委员梁宝萍强调,作为从小积累迈向大飞跃的支持力量,家长的陪伴在青少年科幻阅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家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