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食糖的功过
□ 谈宜斌

    食糖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白糖、红糖、冰糖、水果糖、奶糖和饴糖等。其基本原料分别是从甘蔗的茎汁、甜菜的根汁以及米、麦、高粱或玉米等粮食经提炼或发酵糖化精制出来的。

    食糖的加工,在中国最初的原料是甘蔗。从古书中考察,在东周的作品中《楚辞·招魂》就曾提到用甘蔗榨出的糖浆调味,“胹鳖炮羔,有柘浆些”。其制作过程大约经历了蔗饴、石蜜、砂糖(糖霜)三个阶段。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载:“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取其汁,曝数日成饴”。石蜜则是经过微火熬煮,比蔗饴更为凝固的糖体。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引《异物志》说:取蔗汁“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砂糖(糖霜)即是今天食糖的雏形。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说:“蔗出江东为胜……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砂糖,甚益人。”为了借鉴国外的制糖经验,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派使者到印度去学习熬糖方法,回国后极力推广。到了宋代,广东、四川已能加工冰糖。当时文人雅士还写了许多关于食糖的诗句,如苏东坡云:“涪江与中冷,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云:“远寄蔗霜知有味,胜于崔子水晶盐。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可见唐宋时中国已经成为东方主要的产糖国了。

    食糖的甜味成分是蔗糖,有的还含有麦芽糖和果糖,在营养学上是碳水化合物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和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排在首位,它是人体最主要的热量来源、理想的生命燃料。虽然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淀粉,但食糖在饮食结构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日常生活中,食糖的用途相当广泛。除了直接食用或饮用外,大多数糕点小吃、软饮料都离不开糖。如饼干、面包、蛋糕、八宝粥、绿豆汤、巧克力、冰淇淋、咖啡、碳酸饮料、奶制品等等,都是要用糖的。至于烹制菜肴,如红烧肉、糖醋排骨、糖醋鲤鱼、拔丝山药等,也是要用糖的。如果没有糖,这些食物就会黯然失色,无滋无味,“甜蜜的生活”只是一句空话,“甜酸苦辣咸”五味调和就要重新改写。

    中医认为,食糖还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例如:红糖性温,有益气、缓中、化食、散寒、行血、活血之功。妇女在产期、经期喝它是有好处的,民间验方常用红糖做引子和辅助治疗妇女痛经、崩漏、产后血亏、月经暗红有血块诸症。冰糖性平,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故煎熬各种膏滋药、燕窝、木耳、桂圆和治疗肺燥的雪梨膏常用它。白糖性平,有滋阴润肺、和中益脾、生津止渴、消炎去火等作用,特别是在饥饿疲劳或出现低血糖头晕恶心时,喝上一杯白糖水,会在几分钟内迅速增加热量,升高血糖,缓解症状。饴糖性温,能补虚冷,健脾胃,润肺燥,古方多用于补中益气,主治虚劳腹痛、肺燥咳嗽、口渴咽干等。

    但是,食糖摄入过多,会给人体带来伤害,对健康不利。一是肥胖症。每100克糖大约产生400大卡热量,过多的糖消耗不掉,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再加上运动量不够,这些脂肪便会堆积得越来越多,使人发胖,而肥胖又会导致多种病症的发生。二是糖尿病。人体分泌出来的胰岛素是有限的,长期过多的糖会使参与糖代谢的胰岛素加重负担,久而久之就有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三是心脑血管病。过量摄取糖如同过量摄取动物脂肪一样,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多,沉淀于动脉血管壁上,从而引起动脉硬化、栓塞和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四是牙齿病。糖进入口腔内,会使乳酸杆菌增加,在牙齿的酸性环境里繁殖、滋长并侵蚀牙齿,使牙齿的钙质受损甚至脱落而形成龋齿,年龄大些的人,牙齿还有酸痛感,出现过早的衰退。此外,食糖吃多了还会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和皮肤老化等病症。有人甚至认为,嗜糖比嗜烟更可怕,长期嗜食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寿命要比正常食物的人缩短20年左右。

    调查显示,中国人目前不是摄入食糖少了而是摄入食糖多了,平均每天每人摄入的糖不应超过25克的量。因为我们每天吃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里面均含有糖,还有市场上销售的成品或半成品食物大都有“隐形糖”,甚至连料酒、酱油里面也有糖。除了特殊需要者外,不是为了调味和做甜食,没有必要专门吃食糖。许多人溺爱孩子,经常买糖果给孩子吃,这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造成孩子过胖,零食吃多了对正餐不感兴趣,还会使孩子营养不良。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