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当笔者在键盘上敲出“去茶博会当追星一族”这几个字的时候,心情是雀跃的。由于身处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每年可以参加的展会还真是不少。然而,今年初冬的一场茶博会令笔者迄今仍然记忆犹新。
在2020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的观展指南上,笔者早早地“瞄”上了一个名叫“当代茶艺发展方向暨实践创新研讨会”的茶文化活动,作家王旭烽老师届时将在会上作主旨发言。
说起来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多年来,在茶界似乎不仅茶园南北泾渭分明,连从业者也如此。于是,北京的茶圈因王旭烽老师的北上而沸腾了。为了能全程不受干扰地参加活动,笔者特地请了年假——多年来,茶文化活动作为笔者的业余爱好,总是尽可能地做到工作和饮茶两不耽误。
在活动到来的前几日,笔者便从书柜里翻出自己收藏多年的旭烽老师作品《茶人三部曲》,打开扉页,只见上书“在四处都缺货待补的情况下,还是淘得了这套书,很高兴。2008年8月9日”。
爱书如命的笔者有个习惯是会在自己喜欢的书上,用钢笔写上表达当时心情的句子。比如,会在书的扉页上记录得书时的心情及时间;会在阅读到书中某个段落的时候,在旁边批注上当时的阅读感受。想来这是一份笔者的私有天空,轻易不会拿出来分享。
2008年前后,正是笔者开始醉心于中国茶文化研究之初,除了亲历茶山、茶场、茶馆外,就是广猎茶书,从图书馆借、从朋友的书柜里“抢”,读后觉得不错的就从书店买来收藏,旭烽老师的书便是以此种方式来到了笔者的书柜中。
于是,在笔者创作出版的《茶之趣》(2009)、《一壶普洱》(2011)等茶文化科普图书中,旭烽老师的著作总是被认真地列在参考文献中。尽管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参考文献指的是“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笔者更愿意把旭烽老师的作品,将其视为创作路上的导师。
记得在国内刚刚兴起电子书销售时,笔者惊喜地发现在朋友开的电子书网店中,笔者与旭烽老师的作品同时在列,那种兴奋感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2020年11月7日,这个盼望已久的日子终于来到了。笔者抱着旭烽老师的《茶人三部曲》来到了研讨会上。说来有点太“急功近利”——笔者进去后不顾回应熟悉茶友的问候,径直找到旭烽老师的名牌,发现座位竟然还空着。于是失望地问一旁的茶友说:“旭烽老师还没有到?”此时的笔者心思已经转了几过——莫非大咖时间太紧,来不了这个会?莫非……
“在那儿呢!”茶友往工作人员临时休息区一指。原来行程安排过紧而又敬业的旭烽老师,根本无瑕吃午饭,此时的她只能抓紧时间边吃点心边在电脑上修改演讲PPT。瞬间,笔者“扑”了过去,如一名小学生一样站在旭烽老师面前,腼腆地进行自我介绍……
一直以为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笔者不会像年轻人一样,为某位名星而热血沸腾。然而,此时的笔者已经淡定不起来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还会如同一名害羞的小女孩一样站在偶象面前,求签名、求合影,而且旭烽老师还能停下手头的工作,专注地与笔者就茶文化推广等内容进行交流。已60多岁的旭烽老师,面对笔者这名50多岁的“老粉丝”,所显示出来的风度,正如她在其作品《茶语者》一书中对茶的评价一样:“茶的高度,更在于她的风骨——如人的品格一般,她温和,她宁静,她优雅。”
在这次论坛上,旭烽老师不仅作了《当代茶艺发展的实践创新》的主旨发言,还为北京的茶人带来了茶文化表演节目《清贫——可爱的中国》《国际茶日——国际杯》,号召大家要“把世界铺成一张茶席,让全人类在此共饮”。其时,正值笔者也为云南普洱茶倮倮茶仓品牌自编自演了一个茶文化推广视频《鸟语花香》。虽然都是作为茶文化推广者深挖茶叶内涵,试图以茶艺表演的形式呈现产品概念的一种创新策划,然而,旭烽老师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作品让笔者仰慕。现场座无虚席的与会者送给旭烽老师的那些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便是京城茶人最真诚的敬佩。
时下,人们喜欢谈论榜样的力量,而且笔者也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星”是自己日日追逐的。如笔者这种默默追星十多年,终于完成了线下见面的案例,当成为坊间的一段佳话了。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