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
方言里的乡愁

随想录

崔 蒙

    近来一则关于方言词语的事件受到广泛关注,调侃、讨论者层出不穷,好在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应对,这场“外婆”与“姥姥”的争论才算告一段落。或许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索:我们为什么这样在意方言?

    方言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演变过程,其背后也有如地理阻隔、人口迁徙、语言接触等多种原因。但自形成之日起,方言与地域之间就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水土,既养育了一方人,也造就了一方言语;而反过来,方言不仅能悉数展现地域的风景习俗,体现当地的民风性情,更是地方戏曲、民间歌谣等各种地方文化的载体。《诗经》的十五国风,汇集了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尽管这些歌谣经过了加工修改,形式和用韵规律都比较统一,方言色彩并不明显,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出鲜活的地方特色:《王风》的宛转哀思、《秦风》的悲壮慷慨、《郑风》的活泼流丽……可以说,方言是一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正以其极为显著的地域属性,给我们带来多重影响。

    方言,是家乡的代名词。对我们来说,家乡不仅意味着熟悉的生活,更意味着精神和心理上的安全舒适。因此在各种描写“漂泊—归乡”的文学作品中,总少不了对乡音的刻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们的生活范围狭小,游子离乡在外,可能一听到乡音就会热泪盈眶。现在,发达的交通工具缩短了地域间的距离,我们的生活范围无限扩大,但家乡永远是我们身心俱疲时最想回到的地方,而乡音正是家乡留给我们的最为外在的烙印。

    方言,是形成自我的要素。无论古今中外,人与地域总是联系在一起。古代西方人介绍自己,会说“舍伍德的罗宾汉”或“吉斯本的盖伊”,中国人也将郡望与姓氏相连,表达对出家族与姓氏的骄傲。而在现代社会,人不再拘泥于来历,人的流动无比频繁。不过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加需要方言带来的那种归属感。因为有了那个在晚上用方言跟父母亲友聊天的自己,才有了白天说着流利的普通话或英语、努力奋斗的自己。

    方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亲不亲,故乡人”,一吐乡音,莫名地就感觉到几分亲近。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精通方言和外语,每到一地,都能掌握当地语言,也都有当地人来跟他认老乡。“到哪个山头唱什么歌”,方言大概也是沟通人与人的无调之歌。

    与其说我们在意的是方言,不如说我们在意的是方言所代表的家乡、方言所塑造的自己和方言所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集。说好普通话和外语,能让我们走得更远,但是不忘方言,能让我们在回首时依然看得清来处。“语必关风始动人”,也许这就是其背后的真意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