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7日 星期三
王建宇代表:本土人才期待“千人计划”
本报记者 杨 雪

    两会声音

    “大家都知道,上海的中科院神经所克隆出来两只猴子——中中和华华。虽然这背后有老所长、著名科学家蒲慕明院士支撑,但具体完成这个项目的两位学者,一个中年一个青年,没有长期留学经历,都是本土培养的人才。”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代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第一次履职的王建宇要提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关注优秀的本土人才。“国家有很多从海外引进人才的计划,但缺乏对本土人才的政策倾斜。本土人才能竞争的计划海归也能竞争,而反过来就不行。”王建宇感受很深,因为身边有太多例子。

    “比如做克隆猴的小刘,细胞‘去核’‘注核’技术炉火纯青,听他们所长说马上要聘他做研究员了。”可是王建宇知道,“研究员”对于海外人才引进来说,基本上是一个垫底条件。而小刘放弃了去美国顶尖研究所深造的机会,在国内做出这么大的成绩,还要破格才能被聘为研究员。

    王建宇还有一个身份,是“墨子号”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卫星总指挥。“‘墨子号’上有四个核心设备,每个设备的负责人都是‘土鳖’,三个是80后。”王建宇掰着指头一个一个地数,近几年一些重大成果,很多都是本土培养科学家的产出。

    “我自己的学生,读博士时已经是团队里的核心人物,2010年就在青海湖带队做大型试验。等到要做卫星时,他博士也毕业了,我们留他,他想也没想就留下来了,毕竟对这个项目已经非常投入了。”王建宇说,从留下到现在的5年多时间,如果这个学生去国外做个博士后再回来,待遇肯定比现在好得多。

    当然,王建宇承认,人才在本土成长也分两面看。对个人来说,为国家作贡献的同时,也更有优势进入到科研一线核心岗位,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但对国家来说,这些年轻人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为国家作贡献的过程。“而且,像做卫星这样需要积累工程经验的活儿,也不是引进人才回来就能马上上手的。”

    在王建宇看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因为,尽管国家科研实力迈上新台阶,但人才评价没有跟上科研环境改变的步伐,所以,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固然还要加强,但同时,对于本土成长的、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年轻人,应该专门开辟一条通道。“比如设立一个本土人才的千人计划。”王建宇觉得这其实不难。(科技日报北京3月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