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围绕科技创新推出了很多好的政策,有力支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政策,也成为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和委员关注的话题。
一些地方政府,一说到要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往往想到的就是出台更多有吸引力、能激发活力的科技政策。这确实没有错。政策先行嘛,要推动科技创新,好的政策必不可少。
但有时却有这种现象:一边是科技政策不断出台,另一边却是众多企业和个人对这些政策的无感,认为政策不够多、不够实,犹如电闪雷鸣之后,下了一场毛毛细雨。其结果是政策要么落不了地,要么手续繁琐;企业要么看不上,要么看了却用不上。
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固然是好的,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政策没有真正落地,没有完全达到最初预想的效果。一般而言,一项政策要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需要在出台前与受益者深入沟通,充分听取、积极吸纳相关意见,还要在政策出台后进行较大范围、多种形式的宣讲,把它“卖”出去,让它深入人心。此外,一些大的政策推出后,还要制定更为详细、可操作的配套细则,让政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够落地开花,让社会能够广泛地受益。同时,在执行过程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还要对政策进行修正完善,使之能与时俱进,不断发挥作用。这样的政策才能掷地有声,实用有效。
科技发展永无止境,科技政策的制定也永无止境。面对新的发展态势、新的问题,还需要制定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并且搭建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让出台的政策条条都是干货,项项都能落实,这样才能保证政策“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