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7日 星期三
“三点半放学”折射出的“未预料后果”
卢阳旭

    作为今年两会第一位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的部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应了社会关注的“三点半难题”,在表示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产物的同时,也表示国家和各地方会以更大的政策举措着力解决相关问题。

    “三点半难题”是个老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本身的讨论也已经有很多,不必再重复。此处再提到它是想“借题发挥”一下,说说它折射出来的公共政策的“未预料后果”问题。

    所谓未预料后果,简单说就是行动的意外后果。它既非行动主体所预想、也非行动主体事前知悉,但又确实发生了的后果,主要源于行动者的知识缺陷。但需要指出的是,知识缺陷既有绝对意义上的,也有相对而言的。绝对意义上的知识缺陷是指在特定的时代、阶段和条件下,确实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知识,完全属于人类知识的盲区,而相对而言的知识缺陷则是指特定群体、机构或个人没有掌握的知识。

    绝对意义上的知识缺陷确实没有办法解决,但相对意义上的知识缺陷却应该努力减少,而且可努力的空间很大。研究表明,复杂的政策环境经常让政策制定者在决策时无法获得完整的信息,也不可能完美地处理信息,加之其很难克服的时间和精力限制,很多公共政策都只能在有或多或少缺陷的知识指导下做出。比如这里所说的“三点半放学”,其目的是给中小学生减负,但却没有充分考虑诸如现代城市家庭以“核心家庭”“双职工家庭”为主这样一个基本的社会事实,更可能没有去科学评估早放学是否真减负,以及把三点半之后的孩子教育推给家庭和市场这种做法可能给教育公平问题造成的影响。这些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对于化解“三点半难题”很重要,对于更高质量、更公平的教育更重要。

    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需要努力解决问题,但同时也要看到这样一个基本认知规律:明白要做什么,知道在做什么,并不等于了解行为的复杂后果。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各社会系统以各种复杂的形式相互关联,人们的期望也越来越多重化、多元化,任何特定的政策目标都存在影响其他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尽可能地实现多目标之间的均衡、各群体间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是新时代公共治理的重要任务。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需要探索更科学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增加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所需知识的有效供给,最大程度地避免出台有大缺陷的政策,尽可能早地发现现有政策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作出科学的修正。惟有如此,服务型政府才能有心有力,人们生活才能更美好。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