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山公园的唐花坞就是由传统堂花术发展而来 |
■科林碎玉
温室栽培蔬菜水果,如今已经是我们常见的方式了。拜这种方式所赐,广大的东西南北地区人民都能在四季吃到新鲜的蔬果。这项技术,堪称世界农业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其实,这项看似改革开放以来才在全国普及的技术其实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追溯起来,可谓多有创新。
北方冬季气温低,蔬菜自然难以生长,是故形成了“岁晚风霜断菜根”的蔬菜淡季,这种现象在古代被称作“园枯”。现存最早关于温室的确切记载也正是关于蔬菜的种植。据载,汉元帝曾于冬季在太官园中种植葱、韭菜等菜茹,方法是在一座密封的屋庑内通过昼夜燃火提高室温,使蔬菜在隆冬时节正常生长。当时各地向朝廷进贡的新味就有很多是通过“郁养强熟”的方法培育而成,富室也可品尝到“冬葵温韭”,说明早在汉代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就已较为普遍。
唐代宫廷专门设“温汤监”培育反季节果蔬,每年二月中旬便能品尝到新鲜的瓜果蔬菜。明清时政府在北京南华门附近修建了专植果蔬花卉的温室,明代称“灰池”,清朝改称“南花园”。据《金鳌退食笔记》记载,这些果蔬被种植在炕洞做成的温室内并用生火加热的方法来烘养,每年冬天都要向皇室进献新鲜的蔬菜与花卉,特别是在立春当天要向宫中进贡新鲜的萝卜,名曰“咬春”。
南宋诗人陆游用“白苣黄瓜上市稀,盘中顿觉有光辉”来赞誉温室里生产的鲜蔬给餐桌带来的欣喜,但由于古代温室通光性较差,所植蔬菜多有“不见风日,苗叶皆嫩黄色”的缺憾,因违背天时遂被斥为“味无所指而夭折生长”的不时之物。人们担心食用它们会有妨于身体,故往往抵制反季节果蔬,多将其用于祭荐陵庙。这导致古代利用温室来栽培果蔬的规模较小,中国古代的温室栽培主要被用在对花卉的培育上。
利用温室培植的花卉在古代被称作“塘花”或“堂花”,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惯看温室树,饱识浴堂花”的佳句。宋代文献中对堂花术有详细记载,堂是指用纸装饰的密室,在密室里开沟,把花盆放于沟上用绳与竹搭成的架子上,在沟中倒入热水,并施牛溲、硫磺等热性肥料,同时扇动水面利用热水产生的蒸汽进行熏蒸以增加室内温度,这种办法可促使堂中的花卉提前开放,这在当时被视作“足以侔造化、通仙灵”的奇迹。
这种花卉栽培技术出现后,一直备受欢迎,士大夫们或摘取堂花装饰在厅堂中,或当做礼物相互馈送,清人富察敦崇描述了京师新年时互送堂花的热闹情景:“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现今北京中山公园的唐花坞就是由传统堂花术发展而来的。
在古代,修建温室所费不赀。贞观年间,唐太宗就因易州司马陈元璹私设温室培壅蔬菜劳民伤财而将其罢免。当时温室多为皇室或富家巨贾所有,生活在明中后期谢肇淛就曾称:“京师隆冬有黄芽菜、韭黄,皆富贾地窖火坑中培育而成”。这些新鲜蔬菜、花卉售价异常高昂,如清代京师二月时出售的温室火迫而结的小黄瓜,虽仅细长如指,但其价昂如金,动辄要价数千钱,以致于时人对此发出“黄瓜初见比人参,小小如簪值数金”的惊叹。
然而如今,建造温室的成本逐渐降低,温室材料的保暖与透光性能也日臻完善,温室栽培的果蔬价格低廉到即使普通百姓也可轻松负担得起,如今即便在隆冬时节人们依然能吃到美味可口的新鲜瓜果,观赏到姹紫嫣红的鲜花与郁郁葱葱的异域植物,温室种植的果蔬花卉这些旧时的王谢堂前燕,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之家,这便是科技进步赋予我们的最好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