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杂谭
要问当下中国影响力最著的新媒介是什么?恐怕没人会否认微信的执牛耳地位。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微信月活跃人数近7亿,公众平台已汇聚超过1000万个公众账号。疯长的公众平台,打开了一个风起云涌的自媒体时代。当人们纷纷在自己的领地中争长论短各抒己见时,电影便成为他们话语狂欢的最佳对象。“毒舌电影”“桃桃淘电影”“文慧园路三号”“独立鱼电影”“虹膜”等各类公众号纷涌而至,让人眼花缭乱。
2016年上半年,影评公众号“毒舌电影”接连完成两次融资,品牌估值高达3亿,成为微信影评炙手可热的一个缩影。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盗版影碟与互联网的兴起,中国网络影评从星星之火逐渐燎原。经过了论坛、博客、微博等不同发展阶段,如今的微信影评开启了一个更为喧嚣的全民影评时代。它应和着当下我国消费文化、网络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多重语境,编织出一道充满喧哗与骚动的文化景观。然而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人人都是影评人”的自媒体时代,影评真的独立与繁荣了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指出,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甚至改变话语的结构。而强大的微信,正是在话语结构的层面全方位侵染着影评写作。微信自媒体时代影评人自以为掌控着可以表达自我的平台,从而独立于媒体、片方与官方,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到媒介的反控制之中,不得不按照微信的媒介特性进行话语表达。
于是,繁荣的表象背后是独立性的丧失与批评的异化。影评越来越新闻娱乐化,为追求时效与吸引眼球而甘为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影评越来越图像碎片化,文本中充斥着追求视觉快感的图像乃至庸俗浅薄的表情包,批评者不再有耐心用文字去作理性分析,而是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图像拜物教”的怀抱。影评也变得越来越轻浮戏谑化,影评人越来越喜欢以人格化的方式现身说法,油腔滑调的口吻与非理性的话语暴力大行其道。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何谈影评的理性客观之立场与独立自由之精神?
因此,在这个甚嚣尘上的自媒体影评时代,媒介素质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在眉睫。媒介素养作为社会个体在媒介化社会中应当拥有的一种生存能力,包含媒介认知素养、媒介使用素养等诸多方面。而对于影评人来说,应当首先倡导一种媒介批判素养。对于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的编码规则与传播技术,要有清晰的认知与判断,要在反思的基础上去使用媒介,而非被媒介所裹挟。影评人要努力争做具有独立意识与反思精神的知识分子,惟其如此,才能维护电影批评的标准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