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杂谭
文·叶 斑
继《三体》后,《北京折叠》再获雨果奖,让部分人兴奋,也让更多人关注到科幻。赞美之词,此处不表,就说说个人感受。
起先,“北京”和“折叠”两个不相干的词搁在一起,对笔者产生了极大吸引力。是“费城实验”那样的时空弯曲?还是《红辣椒》或《盗梦空间》里的意识植入?如饥似渴找来狼吞虎咽,顿生失望,在笔者看来,《北京折叠》不新鲜,不立体,不高级。
先说其为人称道的魔幻折叠,北京被划分为三个阶层,富人、中产和穷人通过整座城市的翻转分享时空。在这种设置下,贫富差距、阶层鸿沟等社会问题,被置于放大镜下,又打上了追光。
可问题也在这种结构的似曾相识。《时间规划局》《雪国列车》《第9区》《逆世界》……我读书少,听说还有各种小说、戏剧,都是这样把社会裂痕掰开了给你看。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不过是换了划分时空的维度。不新鲜。不意外的,第一空间无比美好,第三空间破败不堪;不出意外的,依言忽悠了秦天;不意外的,男主老刀被老乡老葛出手相救。
再说结构。这种刻意设置,似乎只是为了展示不公,再无其他合理性。老刀出生前两年,城市就已经完成改建,到故事发生时已经整整50年。既然不合理,怎么会存在,而且50年?正因为此,续作中作者如果能把这个开裂北京的由来、折叠的根源以及如何运转讲清楚,就大大了不起。
每每读到老刀在地面或墙体攀爬的情节,我都会停下来,脑补这是种什么结构,朝向如何,但每次都晕,原因是依据作者的描述,不太容易还原出详细的地形地貌。遂曰不立体。
有人说,《北京折叠》现实啊,入托排队、房东坑爹、入不敷出,这不就是我们过的日子吗?这是你我生活的槽点,也是作者的写作特色。
可读后的感觉是,为了表现不公,作者有些“用力过猛”,不高级。一些表现秦天和老刀之间收入差距的情节设置略嫌粗糙,笔触不够深入。
我以为,在折叠的北京,三个空间的生存就是一场“零和搏弈”。最可怕的差距不是“我知道你在第一空间由机器人伺候着吃生鱼片,我在第三空间吃着素炒面”;而是“我在第三空间愉快地吃着炒面,我不知道第一空间是什么。”
还有点想不明白,尽管文中的北京有一股“蒸汽朋克”味儿,但实际上科技水平已经相当发达:超市里跟随人的购物车,饭店里上菜的机器人以及巡逻机器人都是力证,而且老刀也能通过网络收到秦天的转账。
那么好,第一空间你就不能来点带生物识别技术的安检设备,多放几个巡逻机器人,在第一时间拦住老刀这样的不速之客?彭蠡都爬了5次,被抓了你就不能把他安的脚蹬子给拆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