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6日 星期六
朝胜观察:村

    聚800年人气家风而不散,这就是骨子里的高贵!

    假如真的可以“穿越”,您穿越到800年前的一个小村如何?朝胜就在其中。不过没有穿越,而是欣欣然踱入此间。这是东莞市茶山镇的南社村,始建于800年前。如今还努力保持着古村落的面貌,倘佯其间,偶然也可见800年前的片石残垣,村落格局也应是800年来延续而成。然而,自南宋以来,元、明、清、民国等时代的痕迹也会参差其中,那就踩着800年村民的足迹,走走吧……

    先从源头走起,谢尚仁是出现在南社村的第一个谢姓人,是南社村谢氏家族的始祖。南宋末年,谢尚仁37岁自浙江逃战乱来到南社,开始创业居然是给人擦皮鞋。对此,朝胜有些纳闷。街头巷尾,那挎着木箱随时给人擦皮鞋的行当,居然800年前就有了?

    皮鞋,中国古代叫革履。汉代就有此物。《汉书·郑崇传》: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瞧瞧,皇帝都听熟了大臣的皮鞋声。宋代陆游也有“久矣耆年罢送迎,喜闻革履下堂声”的诗句。可是,800年前在东莞的这个偏僻小村里,靠打理革履也能为生吗?姑妄信之吧。

    谁能料到,这位擦皮鞋的年轻人,居然有一双可以洞穿历史的慧眼,他操着浙江的方言,严厉地督促孩子们认真读书,于是一个家族在教育上的奇迹出现了:几百年来,南社村历史上出了11个进士、举人,29个秀才。人才兴旺,谢氏家族很快就在南社村崛起,而谢尚仁为之擦过皮鞋的原住民家族,却慢慢衰落了。

    谢家的孩子们,为了纪念谢尚仁老人家,就修建了谢家的第一座“谢氏大宗祠”。如今是南社村富于特色的著名建筑,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充分体现了岭南特色的雕塑风格。祠堂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今天看到的谢氏大宗祠,是经过精心修缮的,屋脊的各类陶塑,已是出于今日工匠之手,五彩斑斓有余,古风韵味不足。

    谢氏家族渐渐地开枝散叶,繁衍出许多家族枝蔓,于是各家都悄悄鼓足干劲,人人努力出人头地。谁家有了成就和事业,就为先人修建一座祠堂。如今,这一类祠堂遍及全村,居然有几十座之多。

    茶社村的祠堂系列,体现了这个家族的追求与价值观。

    那就先看看谢遇奇家庙,村里祠堂众多,家庙却仅此一处。原来家庙是有皇上御赐才可以建造的。谢遇奇生于清同治四年,乙丑科武进士,曾跟随左宗棠去新疆平定叛乱,戎马一生,战绩累累,获一品官衔。皇帝恩准在家乡建家庙,千年享受祭祀。

    另一座并非祠堂的建筑是资政第,这是清光绪二年的武进士、礼部主事谢元俊所建的书院。仕途高进不忘家乡教育,从这个书院走出的孩子们,胸中一定开始勾绘着治国平天下的宏伟蓝图。资政第的建筑也别具特色,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这也算是凝聚在建筑上的世界眼光吧。

    除了彰显文治武功的建筑之外,茶社村的先人还传下了一个敬老的淳淳家风。眼前的百岁翁祠,始建于明朝,现存明万历二十三年《百岁翁祠记》碑刻,记载为纪念百岁老人谢彦庆而将其居所改为祠。

    另一座百岁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同时超过100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样建筑,坊祠结合,布局奇巧。

    直到今日,茶社村还定期举办敬老大宴,从村中心大榕树平台开始,沿着长方形的池塘,一字排开数十围方桌,鸡鸭鱼肉蔬果点心美味佳肴琳琅满目,供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们免费享用。

    村里只有一家对外服务的饭店,名为“家宴”,村妇主厨,村姑端送。家常菜肴,传统烹饪,小鲜大肉,风味独到。最后还有一煲必上的鲤鱼腊味糯米饭,真能让您吃出别处难得之味。

    聚800年人气家风而不散,这就是骨子里的高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