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哥炒的不是饭而是扬州
文·尼 三

■玉渊杂谭

    近日,江苏扬州4192公斤重的“最大份炒饭”号称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当即就有人对这次活动中的粮食浪费提出质疑。过了几天,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发布官方声明称:此纪录挑战无效。原因是不恰当的处理食物,违背了关于大型食品纪录中食品最终要供民众食用不得浪费的规定。而在此前的许多巨型食物制作活动中,这一标准得到了较好的遵守。比如,2004年,黎巴嫩制作过“最长的三明治”;2008年,印度制作了“世界最大一锅炒饭”;2012年,约旦制作了最大的沙拉三明治;2013年,尼加拉瓜制作了最大的水果蛋糕,这些巨无霸食物都被当场分吃或用于公益事业了。可惜扬州炒饭没能成功地复制这些先例。

    现在人好谈标准、话语权和议题设置,要我说,“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一次相当成功的议题设置和话语权占领。自从有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甭管你是什么之“最”,都是“吉尼斯”之最,在全世界人民发现和创造极致事物的旅途上,吉尼斯天然地享受“冠名权”。和它比起来,所谓“富豪榜”“大学排名”简直弱爆了。

    据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初衷是为喝啤酒的人提供谈资。我想,当年热衷于谈论“最大”“最小”“最轻”等世界之“最”的那伙人,一定很喜欢“抬杠”,也应该是“冷知识”的拥趸,要是生活在今天,他们极有可能成为维基百科的“死忠粉”或浪迹知乎的大咖。而当我们翻开人类知识的进化史,会发现正是这种“抬杠”精神,和对偏僻无用“冷知识”的疯狂热爱,帮助人们从凡俗生活中抬起头来、看向远方,推动着人类把思考的眼光和探索的触角不断伸向广袤的未知世界,并把既有的认识无限推向前进。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些事物貌似符合“最”的标准,实际上不具有被探索的价值,因而也从来没有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和收录。比如,我们至今不知道谁是“最残酷”的杀人犯,也不知道谁是“最贪”的贪官,我相信应该也不会有人热衷于追求获得此类认证。因为,这些事情虽然理论上也存在一个“最”,但不符合人类共同价值和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道义标准,既不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求知欲,也不能激励人们实现自我的拼搏心,甚至也难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正当的愉悦,相反却有可能勾起人性中那些邪恶阴暗的东西。

    说回扬州炒饭。实事求是地讲,做一份重达四吨的扬州炒饭,虽有些无厘头,但还不致于激发人性之恶。当然,前提是经费来源明晰且符合程序,而这些炒饭最后又得到妥善处理,比如像主办方曾表示的,由参加活动的学校后勤部门回收,分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品尝。那么,在这个注意力为王的时代,也不失为一桩猎奇新闻。不过,假设一个学生一顿饭吃四两,这四吨炒饭足够两万名学生饱餐一顿的,想想两万名学生吃炒饭的壮观情景,我也为主办方想到这样的处置方式而深深地醉了。

    遗憾的是,事情不像主办方预想的那样,炒饭制作出来后,就完成了使命,随之被弃如敝履,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有多年挨饿史的国度,如此大规模浪费粮食无疑是对公序良俗的伤害。原因之一,如参与活动的学校表示的,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害怕引起食物中毒,没把饭带回学校给学生吃。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主办方制造这份炒饭的初衷。据报道,是为了扩大扬州的国际知名度,提升扬州旅游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哥炒的不是饭,而是扬州。

    面对质疑和批评,扬州官方反映迅速,作出“切割式”回应说,这次活动由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协会主办,官方并没有参与,并已督促进行调查。不过,活动的公开资料却显示政府相关委办局赫然在主办方之列。另据专业人士估算,这份巨大的扬州炒饭至少耗资14万元。虽然从目前的报道中还不清楚活动经费来自何方,但钱是谁出的,理所应该成为当地政府调查的重点。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