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曹植是曹操诸子中最赚得后世声名者。曹丕字子桓,曹操死后,继位为魏王,后废汉献帝以自立,为魏文帝。曹植字子建,后封陈思王,李白诗“昔时陈王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中“陈王”指的即是曹植。
若论“综合素质”,曹丕远胜曹植,此于曹植私开司马门和醉酒不愿受命领兵救其老叔曹仁二事已足见之——安有如此意气用事、缺乏理性而可为命世之主哉?曹丕政治军事才能有乃父之风,自非曹植可与比伦;曹丕之胸怀广大甚至要超过乃父曹操。曹丕是篡汉自立的,但相比历史上其他一些篡位之人,曹丕要算是仁厚的了。曹丕篡汉后,并没有对汉献帝斩草除根。汉献帝退位后封为山阳公,又活了十四年乃卒;对那些誓死不仕新朝的汉朝老臣,比如杨彪,曹丕也能相容,一直以礼相待。而杨彪的儿子杨修的运气就没有他老子那么好了,仅仅因为爱耍个小聪明,就被曹操给杀了。明人张溥曾赞曹丕曰:“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中国正统的历史书写固然“成王败寇”,民间却往往同情弱者。子桓、子建皆能诗文,文学史上以二者加上其父曹操谓之“三曹”。由于在嗣位之争中,子桓胜出,而子建败北,遂致“魏文(丕)以位尊减才,陈思(植)以势窘益价”(刘勰语),民间多扬植而抑丕。“才高八斗”成语最初说的就是曹植,语出《南史》中记载的谢灵运的话: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还余一斗天下人共分。诗人、文人的疯话、醉话只宜作为掌故来讲,而不宜作为对历史人物进行评判的依据。另一个扬植抑丕的“佳话”则是“七步成诗”。文不加点,倚马可待,只能说明才思敏捷,成文速度的快与慢亦不足作为判断诗文优劣的依据。
其实,曹丕的文学成就不输曹植,曹丕一篇《燕歌行》,即是曹植断断做不出的。还是南朝齐梁间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的客观公允些:“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 然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刘勰虽对曹丕推誉有加,然大抵还是认为丕、植各有长短;到了清人王夫之那里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他在《姜斋诗话》中说:“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王夫之甚至在《古体诗评选》中将曹丕尊为“诗圣”,讥曹植诗为“蠹桃苦李”,简直认为植“去丕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