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1日 星期六
“大雪”非大雪
文·林之光

    ■科林碎语

    柳叶弯弯,迎春花开。一年一度的冬季过去了。

    雪本是冬季的重要标志,可是北京及其周围地区今年整个冬季都没有下一场像样的雪,“大雪”节气更是几乎无雪。其实,历史上大雪节气本来也是几乎不下大雪的,不过有几件“雪事”也颇令人意外。

    “小雪”雪比“大雪”大。

    诞生24节气的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下面用含小雪节气的11月代替小雪节气,含大雪节气的12月代替大雪节气。统计69年资料中,出现积雪深度8厘米以上(新雪深5厘米以上就相当于气象学中的大雪标准)月份的最大雪深,发现11月都比12月大。最典型的是2003年11月6日(“小雪”前),北京一场大雪,积雪深度达17厘米,大大打破了北京69年积雪记录中11月份11厘米的历史最大记录。媒体当时报道,据首都绿化委统计,大雪使京城1347万株树木(包括古树)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个亿。其实,比北京冬季更冷更北的地区,由于10月已有零下低温,因此不仅11月最大雪深大于12月,而且10月最大雪深大于11月。

    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雪节气在前,气温高,空气中的水汽总量比大雪节气大,下大雪的可能性也越大。

    既然“小雪雪比大雪大”,为何24节气排序中还要“小雪”在前“大雪”在后?我想可能由于先小后大是事物的正常顺序。“小暑、大暑”和“小寒、大寒”也这样排列,但实际上两者温差并不大,“大寒”甚至还不如“小寒”冷,因为大寒后段已进2月,开始升温。

    最大降雪竟在“雨水”节气。

    实际上,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全年雪最大、大雪最多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因为那时气温更低、大气中水汽更少),而是在2月下旬的雨水节气。例如,北京1959年2月25日和1979年2月23日,最大积雪深度都达到了创记录的24厘米。

    其原因与“小雪雪比大雪大”是类似的。即2月下旬已过全年最冷时期,初春天气,南方暖空气开始活跃,水汽开始丰富,而此时北方冷空气势力仍强,强强对峙,暖气流在密度较大的冷气流背上强烈、持久上升,遂可能降下大雪。

    我国东中部最大一场雪发生在江淮地区。主要是因为这里纬度相对偏低,发生降雪的暖气流层比北方更加深厚、水汽总量更大。而更南地区因天气过暖,大雪多化为雨下;更北地区则因更冷,水汽总量小,最大降雪都比位置居中的江淮地区小得多。例如1954年年末到1955年元旦一场持续几昼夜的大雪,北纬32度附近最大雪深都在40厘米以上。其中安徽寿县和江苏南京分别达到52和51厘米。80年代中期的一个隆冬,我们去杭州开会,正遇江淮大雪,飞机在杭州上空盘旋20多分钟,最后只好伺机降落在上海机场。这场大雪雪深最大的地方也有50厘米左右。

    这里最大降雪多发生在1月份(“小寒大寒”)及其附近的原因,主要因为这里冬季暖和,只有最冷时期才有合适的低温以利于降大雪。

    为什么24节气中只在前冬设两个雪的节气?

    我认为,雪在古代虽是一种瑞兆,但数目也不可能多设。例如反映我国冬冷夏热这个最主要气候特征的“小寒大寒”、“小暑大暑”,也都只分别连续设两个节气。那么,放在初冬还是晚冬?显然初冬较合适,因为设在初见时比终见时自然,而且晚冬初春的春雪往往可能对农作物不利。

    那么初冬季节中放什么地方为好?24节气中有8个天文节气是固定的,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这8个节气之间固定相隔两个节气。立冬前(霜降节气)黄河中下游一般还没有降雪,冬至后则有更重要的“小寒”和“大寒”要放,且此时气候严寒干燥,降雪量全冬最小。因此小雪大雪两个节气放在立冬和冬至之间看来是别无选择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