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1日 星期六
炼丹制盐皆有学问
朱少华绘

    文·填下乌贼

    ■武林科话

    中国古代化学历史相当悠久,范围也极为广阔,为人所熟知的是炼丹术、陶瓷、漆器、酿酒、制糖、制盐等几项。金庸小说中,对炼丹术、酿酒、制盐有所涉及。

    马钰曾经伙同江南六怪在崖顶故布疑阵,冒充全真七子尽数到场吓退梅超风。梅超风临走之时问了马钰两个问题,一个是“铅汞谨收藏”,一个是“姹女婴儿”。对于第一个问题,马钰一时不察,老老实实作了解答,说“铅体沉坠,以比肾水:汞性流动,而拟心火。‘铅汞谨收藏’就是说当固肾水,息心火,修息静功方得有成”。但对于第二个问题,马道长终于反应过来,明白这是梅超风在偷师全真内功秘诀。他惊怒交加,大声喝道:“邪魔外道,妄想得我真传。快走快走!”

    “姹女婴儿”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当然不是指少女和婴童。“姹女”和“婴儿”都是道教中的炼丹隐喻,“姹女”指汞,而“婴儿”指铅,其实意思和“铅汞谨收藏”大致相同。

    全真教不尚符箓、不事烧炼,进行的是类似于苦行僧一般的修道生涯,为什么还有炼丹的术语呢?只因“姹女”和“婴儿”不是全真教发明的名词,早在汉代,这两个词就已经伴随着道教产生了。唐代以后,这两个词遍行全国,白居易在《烧药不成 命酒独醉》和《寻王道士药堂 因有题赠》两首诗里,都提到了“姹女”二字。

    《周易参同契》记载说:“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明代蒋一彪在《集解》里也说:“河上姹女者,真汞也。”刘禹锡也曾经写过“药炉烧姹女,酒瓮贮贤人”的诗句。由此可见,“姹女”即汞,常温常压下唯一的液态金属,俗名水银。道士炼丹的水银常提炼于朱砂中,历史非常悠久。

    《西游记》第十九回曾说“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很明确指出“婴儿”即铅。

    道教外丹派认为,铅汞交合反应,即可生成金丹,可保长生不老、白日升仙。由此“姹女”和“婴儿”的涵义得到了派生,五代崔希范的《入药镜》说,“姹女者,木也,火也,性也;婴儿者,金也,水也,情也”,即姹女指“人之性”,婴儿指“人之情”。

    明明可以直接说明的化学反应,非要以玄虚的“姹女”和“婴儿”来代替,道教这么做也是有目的的。一来是保持道教炼丹的神秘光环,技术配方对外保密;二来也是利用这种虚幻的名词来吸引更多的信众,扩大道教的影响力。

    《笑傲江湖》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酿酒术。绿竹翁、祖千秋、丹青生三人,先后向令狐冲灌输了不少关于美酒、酒具和品酒的诀窍,其中尤以丹青生的“四蒸四酿葡萄酒”最为精彩!小说中借着丹青生之口说道:

    那西域剑豪莫花尔彻送了我十桶三蒸三酿的一百二十年吐鲁番美酒,用五匹大宛良马驮到杭州来,然后我依法再加一蒸一酿,十桶美酒,酿成一桶。屈指算来,正是十二年半以前之事。这美酒历关山万里而不酸,酒味陈中有新,新中有陈,便在于此。

    葡萄早在650万年前就存活在地球上,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我国先民很早就掌握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葡萄酒是以葡萄为原料,通过天然酵母菌的作用使其果汁内所含的葡萄糖、果糖转化为乙醇,从而酿造成酒。

    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在宋代大约有两种:

    一是苏敬记载的“自然发酵法”,由于发酵过程难以掌握,酒浆质量不佳。

    二是朱肱记载的“混酿法”,利用粮食和葡萄混合酿酒,但口味不佳,写下“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大诗人元好问遗憾地说:“酿虽成,而古人所谓甘而不饴,冷而不寒。”给了一个差评。元好问还无限仰慕地写到原装的葡萄美酒“大食人绞蒲桃浆,封而埋之,未几成酒,愈久者愈佳。”

    元明以后,西亚的酿酒技术在中原得到了大发展。高濂记载的“发酵法”,用酒曲代替了天然酵母,促使了葡萄酒酿造形成规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葡萄酒——“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 显然已经用上了“蒸酿”(蒸馏)工艺。

    今天,葡萄酒的一般流程是筛选原料、破碎、消毒、前发酵、压榨、调整酒度、后发酵、贮藏、沉淀、过滤、包装,蒸馏工艺显得并不十分重要。否则,葡萄酒若总是“四蒸四酿”,无疑其成本要大大提高,普通人喝不起。

    《倚天屠龙记》里,提到了制盐技术,特指海水制盐。小说中写到:

    一片片光滑如镜的平地,往往七八丈见方,便是水磨的桌面也无此平整滑溜。俞岱岩走遍大江南北,见闻实不在少,但从未见过如此奇异的情状,一问土人,不由得哑然失笑,原来那便是盐田。当地盐民引海水灌入盐田,晒干以后,刮下含盐泥土,化成卤水,再逐步晒成盐粒。

    海水制盐技术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是中国古代四种制盐技术(海盐、湖盐、井盐、岩盐)中最早形成规模的。海水制盐工艺简单、操作便捷、成本低廉:引海水入盐田(盐池),烈日曝晒,蒸发水分,形成卤水。当卤水成为过饱和的盐溶液后,就有食盐的结晶体析出,再经过沉淀、过滤,去除杂质,最终形成可食用的粗盐颗粒。

    在古籍中,有大量煮海取盐的记录,如《周礼》《史记》《管子》《盐铁论》《开工天物》等等,海盐生产由唐宋煎熬工艺迈向元明晒盐工艺,是一大进步,它不仅节约了燃料和材料,而且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热能和风能,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控制海水制盐工艺中的卤水含量是一项技术活儿,勤劳又智慧的中国古人,常常在卤水中投入实心莲子,根据莲子的沉浮位置来确定卤水大致浓度,其原理与今日的密度计完全相同。

    除此之外,《倚天屠龙记》里,有原始的“燃油”(石油)记载,五行旗中的洪水旗,发明了强腐蚀性的“毒水”(疑为强酸),胡青牛揣摩用螃蟹捣成汁水融化生漆;《天龙八部》中的《易筋经》沾水显影、西夏悲酥清风。这些无疑都是化学素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