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谁来找出那根被“打理的人脉”
陈 晨

■教育时评

    文·新华社记者

    新年伊始,哈尔滨理工大学曝出MBA考试作弊事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最新消息显示,哈理工MBA中心主任被停职,该校2015年MBA招生工作也被停止。随着教育部和公安部门介入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终将“水落石出”。拨开事件的层层“迷雾”,最应被解答的疑问或许在于,究竟哪些人构成了培训机构口中那根被“打理”的“人脉”,而他们又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考试作弊事件之所以会引起社会如此广泛的关注,就在于其打破了人们对诸多美好事物的期许:包括MBA考试在内的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初衷是为国选才,代表着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人才的渴求。而“考试”这一形式本身,更寄托着万千学子对公平公正的期待。但出现在哈理工考点外的“神秘电波”,却将这些“底线”一一击穿。

    培训机构本是传授知识的场所,高校是无数学子眼中神圣的“象牙塔”,而教师更是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此事件中,三者却以一种吊诡的方式相结合。随着哈理工校方承认有违规行为,学校MBA中心主任被停职,一连串的“问号”也随之而来:培训机构花费巨资用来“打理”的人是谁?高校教师为何会出现在培训机构现场接受报名?考题是被谁泄漏的?答案又从何而来?考场内为何考纪不严?校方为何对一系列违规之举“视而不见”?而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整个事件严密的操作环节中,“关系”的“魅影”无处不在。

    事实上,近年来全国各类考试中出现舞弊事件已非个案。作弊事件屡屡发生,作弊手段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花样如何翻新,作弊无外乎考前保密和考场纪律这两个关键环节出了问题。种种事件中,固然有客观因素导致的工作失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手握考试资源的人以权谋私,与场外因素“里应外合”,成为作弊行为的“保护伞”。因而,要根除考试作弊毒瘤,必须斩断隐藏在“考场内”的利益“黑手”。

    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MBA招生工作已被叫停,但对其它高校和全国性考试组织者而言,这一事件更应成为一个警戒和一次整顿的契机。严肃考风考纪,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建立起更加严格的事前预防机制、事中监管机制和事后惩罚机制,对握有考试资源的人员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剪断那些被利益“打理”的“人脉”,或许是一些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