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松
根据国务院今年颁布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产值会接近10万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生物产业年均增长率将在20%以上。如此大规模的增长,也使生物产业的发展模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有人认为,生物产业发展首先是要发挥好技术引领的作用,因为生物产业主要是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中国在现代生物技术上落后很多,这就需要加强自主研发力度,为发展生物产业打好基础。也有人认为,生物产业是朝阳产业,市场需求巨大,尤其对于人口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而言,开发好市场最为重要。这两种观点都点到了生物产业发展模式的要害,但同时也忽略了生物产业自身最鲜明的特点,即生物产业首先应该是建立在更符合生态规律上的产业,是带领人类克服工业化的弊端、走向新的生态文明的产业。
工业化时期的产业发展具备两个基本特质: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因此也导致很多产业出现了唯技术论、唯市场论。过度地强调技术和市场,固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对生态的破坏也是十分明显的。据统计,地球上每天都有近百种生物灭绝,这与人类的扩张有直接的联系,而背后的推手正是肆无忌惮的技术主义和贪得无厌的市场主义。正是看到了工业化时代产业的缺陷,人们才提出了要发展后工业化时代的新兴战略产业模式,其不同以往的特质,就是主张生态化。特别是新的生物产业,更是强调要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前提,不仅要利用生态、开发生态,更要保护生态、融入生态,与生态和谐发展。
中国要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使其做大做强,显然要避免走回工业化时代的老路,不能再囿于工业化思维,那样做,只会得一时之利,而留长久之痛。同时,更要把产业发展与自身基础结合起来,不可以什么都从头来做,或者全盘引进、照搬照抄,要注重发挥好自身的优势。中国自古就讲究“天人合一”,这与现代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可谓殊途同归。虽然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中国与西方有着一定的差距,但中国传统发展理念孕育出的很多技术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比如,我国农业通过间作植物来杀灭害虫的作法,已经被证明是优越于使用杀虫剂的更有效方法,代表了绿色农业的新趋势。
另外,还要看到,我国尽管存在人均资源匮乏等不利的因素,对发展生物产业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但也具备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密集区目前仅有50多处,而我国就占了3处,并且是世界公认的条件最好的地区,为我国开发生态资源提供了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企及的宝贵资源。因此,中国生物产业发展一定要走一条以生态为本、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利用好内外两种资源,在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同步推进,致力于打造美丽中国、锦绣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