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拆迁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真相莫辨。又是拆!只不过这次“拆”的大戳没盖在寻常百姓家,而是一记大印落在“唐僧”埋骨所在的千年古刹。又是西安!一个山寨阿房宫刚以闹剧收场,这又打上了兴教寺的主意。西安啊,我出生的地方,一座历经沧桑的城,一座遍地文物的城,历史赋予你无与伦比的底蕴,你却如此不“自重”,让我情何以堪!
无助的民意将情感托付给舆论,在微博上喊话给大师兄:“师傅摊上大事了”。舆论的推波助澜,让“有关部门”不得不直面公众的质疑,作出并不能服众的解释。前后的说法,并不那么一致;当中的细节,经不太起推敲。千言万语,都在试图说明:“我们是尊重僧人的,我们也不准备搞商业合作,我们的目的很单纯,我们只想申遗。”
申遗原本是件单纯的好事,能够加强对自然和人文遗产的保护,同时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听起来公共性很强,公众参与性也很强。然而,看看这些年,伴随着申遗成功,我们首先能参与其中的,大概就是要多掏钱,才能亲近这些宝贵的、人类共同的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不到一年,门票涨了3倍;平遥古城的门票收入,申遗前一年是82万元,申遗后一年就变成了800万元;还有九寨沟、黄龙、丽江古城、敦煌莫高窟等等,无一例外地在申遗之后身价暴涨。
可见,申遗不仅是一件单纯的好事,还是一件复杂的好事。不仅增加财政收入,还能为地方政府创造政绩。一举数得,冠冕堂皇,当然争先恐后。所以,拆,或者不拆,动土都有GDP;招商引资,或者“单纯”申遗,背后都有利益驱动。
退一万步,既没有话语权又微不足道的我们,怎么说都共同贡献了申遗所带动的经济效益。那么我们希望,这些贡献,能够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保护和传承我们共同的遗产。仅仅是希望,也仅仅是相当一部分,不奢望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