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4日 星期四
一言一行写大气
——缅怀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者陶诗言院士

    本报记者 刘垠

    霓虹雨雪,霁月光风。

    这是您九十华诞时学生敬献的一幅字。短短八字,涵盖了自然界八种大气现象,也勾勒出您为祖国气象事业执着探索的一生。

    2012年12月17日,94岁的您告别了一生钟爱的事业。定格在我们记忆中的,是一位勇立潮头的气象学家,充满人文情怀的长者。

    作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您一次次站在国家重大需求的浪尖,抓住一个个国际前沿问题进行攻关。因为,“要抓住问题”是科研人员具备的重要素质,而您也用毕生经历佐证自己的观点。

    上世纪50年代,冬季寒潮预报深深困扰着广大预报员。您和叶笃正院士合作共同研究东亚大气环流,提出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1987年,这一合作成果收获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54年长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至今仍让人惊心动魄。武汉危在旦夕,炸坝分洪在即。经过多方仔细分析,您果断拍板“上游暴雨要结束了”,降水量不至于造成垮坝。中央根据气象部门预报结果,迅速做出不分洪的决定。

    雨果然停了,武汉最终安全了。这一刻,铭记在不少人心中,也激励着一代代气象人接力前行。

    1960年代的天气预报,主要依靠纸质经验分析。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您为我国“两弹”试验提供了准确的气象保障,并先后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当年您培训的20多名军队气象员,已成为各特种部队气象部门的高级指挥员。

    当您看到卫星云图在发达国家用于天气预报时,便率学生开展卫星气象学研究,总结出一套卫星云图应用方法并推广到全国;此后,您牵头开展季风研究,使中国在该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980年,您发表的《中国之暴雨》一书,对如今的“80后”依然影响深远。

    ……

    熟人眼中的您,掌握英、日、德、俄四种语言,钟爱古典音乐。沉浸在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的曲目中,便是您科研之余最大的享受。

    “您就像我的父亲一样懂我,帮助我”,“先生的高德懿行和不朽的人格魅力是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让我受益终生”。何止清明,每一次缅怀,您的一言一行都会化作学生们前行的动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