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3日 星期五
科普离不开科学家参与
□ 王大鹏

    郭金虎在《生命的时钟》一书中认为,科学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科学家应该承担起科普的责任,而不是对伪科学不闻不问,不能任由一些用心不良的人肆意歪曲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实则以伪科学来蒙蔽大众,从中谋取不义之财。”因为“科学缺席之处,就是伪科学泛滥的地方”。

    从这一点来说,科学家在科普中应该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如果科学家缺席科普,那么一定会有非科学家去做所谓的“科普”,而这不仅损害科普这件事,而且也会让科学家处于被动的地位。

    实际上,关于科学家是科普“第一发球员”的说法以及科学家在科普过程中面临的“四不窘态”,此前已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诸多论述。但是如何为科学家发挥科普“第一发球员”的角色提供更好的支持与保障,仍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话题。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明确了行动指南。该文件指出了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重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也就是说,“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可以认为,这一工程的实施将让更多的科学家承担起科普“第一发球员”的职责。

    如今,科学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诚如卡尔·萨根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中,然而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些科学和技术。”当然这一方面是现代社会得以前进的分工协作机制导致的现象,但是另外一方面也表明,我们需要通过科普让更多的人知晓我们赖以生存的科学,否则就会出现用科学而不了解科学的问题,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实际上带来的问题就是,那些伪科学就会在科学外衣的伪装之下行非科学之事实,把科学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就是约翰·C·伯纳姆在《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表达的观点,“科学战败的原因是科学家离开了科学普及阵地”。

    当然,要求或者规定科学家应该开展科普与科学家身体力行地开展科普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代沟”,需要有弥合这种差异的平台或者桥梁,而且科普也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做好科普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更需要方法论的指引。而现实情况下,很多科普工作依然依赖直觉的指引,从而忽视了可以概括总结并且推而广之的理论与方法论。一方面原因在于有关如何做好科普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依然出现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另外一方面原因在于从事科普实践的科学家,并不会刻意地去查阅这类期刊成果。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科普研究人员与科普实践者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甚至有时候隶属于不同的“圈子”(共同体),因而这也为开展必要的科普培训带来了一定的契机,衔接起理论与实践,让更多的更有效的科普方法“加持”科学家的科普实践。

    有人曾经主张,“科普是科学的广告”,也就是科普的目的就是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科学,对科学形成更理性的认识,是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在新发展阶段,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树立,科学方法的掌握处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因为“科学的精髓是其方法”。

    然而,在科普的过程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传播要远比普及科学知识困难的多,所以现实情况下的很多科普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了科学知识的“搬运”上,而作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和弘扬者的科学家,则有必要超越知识这个层次,更多地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因为单纯的知识普及除了可以让受众增加一些零碎的知识点之外,并未使他们树立起必要的科学思维,而这可能并不利于他们“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不让科学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科学家有必要身体力行地开展科普,当然这需要一系列必要措施和机制的支持。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