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盒测试示意图(作者绘) |
谈科论幻话创意
中国医家的宝典《黄帝内经》其实是一本假托古人的伪书,当初这本书如果改个名字,造成的影响势必大打折扣。《列子》也很类似,根据目前主流的看法,它并非出自列子或其弟子之手,而是东汉至晋朝某些文人的共同创作。在这批隐身幕后的作者中,显然有一位天分极高的小说家,他参考《生经》这部佛经中的机关木人故事,发挥锦上添花的创意,写成一篇有模有样的短篇科幻小说。
让我们先复习一下那个佛经故事:主角是一位印度王子,他在云游四方时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木人。当木人在异国宫廷表演歌舞时,因为“色视夫人”而惹恼国王,招来杀身之祸。王子在万般无奈下,自己动手拔掉木人身上的栓子,它便在瞬间解体成一堆积木,这时国王才相信木人并非真人假扮。
做完复习之后,就该介绍“列子机器人”的故事大纲了。
1. 周穆王某次西巡,归途中遇到一位名叫偃师的西域巧匠 (相较之下,《生经》中的国王与巧匠都是印度人,欠缺了多元色彩)。
2. 偃师带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机器人晋见穆王,它的一举一动都几可乱真,穆王不知不觉把它当成真人,召来宠妃一同观赏它的表演(这里开始出现《生经》的影子)。
3. 在表演即将结束时,机器人竟然对穆王身边的姬妾频送秋波(这是最接近《生经》的桥段)。
4. 穆王一气之下要处死偃师,偃师赶紧剖开机器人,让穆王看个清楚,里面果然不见血肉,只有好些皮革、木材、胶水、油漆以及各色颜料(这里开始逐渐脱离《生经》的架构,例如机器人的材料就比木人复杂得多)。
5. 穆王更进一步观察,发现机器人拥有肝、胆、心、肺、脾、肾、肠、胃等器官,以及筋骨、关节、皮肤、汗毛、牙齿、头发,当然通通是人造的(从这段起,完全是作者的独见创获)。
6. 穆王试着摘掉机器人的心脏,它就不会说话了;摘掉它的肝脏,机器人便失去视力;摘掉肾脏,它的两条腿立刻瘫痪。这时穆王才又惊又喜地感叹:“人间的科技,居然真能巧夺天工?”随即下令将机器人带回中原。
经由这番对照,我们不难看出“生经木人”与“列子机器人”这两个故事非但同中有异,而且是小同大异,因此可别指控作者是文抄公,否则就连罗贯中也难脱这个罪名。
更重要的是“生经木人”只能算奇幻故事,“列子机器人”则是中规中矩的科幻小说。这个本质上的差异,主要来自周穆王这个角色的实证精神。在这两个平行故事中,印度国王只是龙套,穆王则是十分鲜活的人物(况且历史上真有其人,更增添故事的说服力)。为了了解机器人的运作原理,穆王主动做了三个实验——这段情节不但突显故事的科幻本质,还蕴含了寓教于乐的科学精神。
先讨论科学精神的部分,穆王研究机器人的方法正是现代所谓的“黑盒测试”,亦即藉由不同的输入与输出,推敲各种人造器官所掌控的功能。逐一摘除人造心脏、肝脏与肾脏,便是在操控不同的输入;至于输出的结果,则是机器人分别丧失语言、视觉与步行的能力。根据这三个因果关系,读者便能推知作者的心意:人造心脏、肝脏与肾脏分别主宰着机器人的语言、视觉与步行功能。
不过对于现代读者而言,上述结论恐怕没有任何意义。比方说,凡是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不可能将语言功能和心脏联想在一起。可是大家别忘了,那位不知名的作者是将近两千年前的古人;他在写作过程中或许用到了“结合当时当代的科技再加以延伸”这样的科幻手法,只是身为现代人的我们不易察觉。
沿着这条思路,我们不妨更具体地猜想,作者是根据当时的医学知识加以延伸——从人体科学延伸到机器人学。验证这个假设毫无困难,那些医学知识至今仍保存在中医典籍里。例如只要翻开《黄帝内经》,你很容易找到“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和“肾主骨”这三条记述,三者一一对应,丝毫不差!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断言,若要票选史上最古老的科幻小说,“列子机器人”一定能以超过1500年的历史拔得头筹。
(作者系台湾著名科幻作家、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