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棘鼻青岛龙化石。 左图为棘鼻青岛龙画像,属鸭嘴龙的一种。 |
周末,我怀着对恐龙化石的好奇,慕名来到山东莱阳白垩纪恐龙之乡,探寻远古来客——“中华第一龙”的奥秘。
发掘“中华第一龙”
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莱阳市西南20公里的金岗口村。
1923年,著名地质学家谭锡畴在此首先发现恐龙等化石。1950年,莱阳再次曝出发掘恐龙和恐龙蛋消息。1951年,杨钟健教授率领科考队前来勘查,并在西北红土沟出土一具完整的大型恐龙骨架化石,其骨架高5米,长9.8米,重10多吨,因出土的地方离青岛较近,故命名为“棘鼻青岛龙”。经鉴定,该恐龙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白垩纪晚期,胶东诸城沿线是一片沉积盆地,胶莱盆地上有湖泊、湿地和森林,在这里生存着不少种类的恐龙。而在金岗口低凹沼泽地,却生活着一种嘴巴像鸭嘴,头上长棘的恐龙,人称鸭嘴棘鼻恐龙,体型巨大,喜欢吃木贼和水生植物。
据了解,棘鼻青岛龙化石坐骨末端呈足状扩大,肠骨上部隆起,在肩椎腹侧中间有明显的直棱,后面成沟状,顶饰实际上是在相当靠后的鼻骨上长着的一条带棱的棒状棘,很像独角兽的角,从两眼之间直直地向前伸出。专家推测,其活着时体重为6―7吨,脑子小,仅有200―300克重,不善于奔跑,只适合在淡水湖泊生存。
出土种类之多举世罕见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4亿年前的三叠纪,兴盛于侏罗纪,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逐渐绝迹。在地球上称王称霸了大约1.75亿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分布带之一,莱阳已出土的棘鼻青岛龙、鸭嘴龙、鹦鹉嘴龙、谭氏龙和暴龙等达8属11种,恐龙蛋化石5属11种。对中国白垩纪恐龙化石群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漫步金岗口村,置身红褐色的山峦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幽静清凉的世界。岩石透着丹霞之色,间或夹杂着一层灰白,层层叠叠的,阳光下宛如缠丝红玛瑙般润泽。这是在中国北方极为罕见的丹霞地貌。这里的土层保存着从1.3亿年到7000万年之间完整的多层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层位。
专家认为,金岗口恐龙足印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国内外罕见;足印规模之大,属种之多,国内外独有;足印产出层面之多,举世罕见。
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地
2013年7月,科考队重点对2号地点东侧的低洼地区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第三化石富集层,在不到200平方米范围内采集鸭嘴龙类骨骼两百多件,修理后组装两大两小4条棘鼻青岛龙骨架。对此,中国科学院组织新华社等20多家媒体进行联合采访,在科考界产生重大影响。
冬雪里的恐龙公园,空气清新,面对静谧安详的地层和沉睡许久的古生物化石,我尝试着与之对话,来一次与土壤、化石和时间的邂逅。
在博物馆里,恐龙与恐龙蛋化石随处可见,令人眼花缭乱。毕竟,这里是世界罕见的龙蛋共生之地,拥有着白垩纪恐龙动物群、恐龙蛋化石群、热河生物群三大生物群共生特色,形成了莱阳得天独厚的恐龙文化。
忽闻有孩子饶有兴趣地问,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只听馆员回答,目前关于恐龙灭绝最主流的说法,是6500万年前一颗体型庞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撞击所引发的巨量尘埃遮天蔽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大批动植物死亡,恐龙也没能幸免。
走进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这里既有远古的神秘和山川的壮丽,又有文史的浪漫和科学的奇妙,还有穿越浩渺时光和身临其境的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