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
□ 高桃芝

    非遗文化之窗

    鼓槌落下的瞬间,空气仿佛被炸裂。百十个头系白羊肚手巾、腰扎红腰带的汉子敲打着腰鼓纵情跳跃,刹那间,鼓声震天,红绸飞舞,黄土飘荡……这就是安塞腰鼓。

    作为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很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闻名中外,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安塞,位于陕西省北部,在历史上曾是军事重镇,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是将士们不可或缺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两军对阵交锋,则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又击鼓庆贺。随后,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祭祀神灵、祈求丰收、欢度节庆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安塞腰鼓巧妙地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使其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娱乐性,形成了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浑厚庄重、铿锵有力、威猛刚烈等特点。

    安塞腰鼓表演灵活,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依据不同的表演风格韵律,有文、武腰鼓之分。文腰鼓潇洒活泼,动作欢快流畅,类似秧歌;武腰鼓则有踢打、腾空飞跃和旋转等大幅度动作,快收猛放,有张有弛,尽显西北高原男子的阳刚之美。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以安塞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具特色。

    根据表演场地不同,安塞腰鼓又分为场地鼓、列队鼓两种表演方式。场地鼓,指在腰鼓队伍到达指定表演地点之后,在固定场地进行表演;列队鼓,又叫过街鼓,以行进表演为主,边敲边走,边舞边行,用于走街串巷庆贺新春和喜庆。

    安塞腰鼓道具有腰鼓、鼓槌、花伞、彩绸四种。通常一支腰鼓队有一位领舞队员,当地人称之为伞头,是全队的总指挥。伞头常举一把花伞作指挥棒,手中的花伞不停地舞动,指挥腰鼓手走出不同方阵队形。比如“秦王乱点兵”“马弓围城”“黄河十八镇”“三角阵”这些古老的阵法得到传承,使安塞腰鼓表演更加宏伟与壮观。

    而伞头领舞,动作更为精湛,无论蹦、跳、翻、跃,还是踢、蹬、踏、跷,都走如游龙,跃如猛虎,奔放洒脱,浑身是劲。鼓手们挥槌击鼓时,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显得勇猛异常。做踢腿、跳跃等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力道迅猛,使舞蹈显得更加雄浑刚健,潇洒舒展。鼓手们表演时保持队形整齐,展现能劲、狠劲、蛮劲、猛劲、虎劲,以及强烈的动感和节奏感,迸发出生命张力和浓烈的青春气息。

    腰鼓表演者多为20岁至40岁的成年男子。后来,女子腰鼓、少儿腰鼓相继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丰富了安塞腰鼓的表演风格。

    伴奏主要由打击乐、吹奏乐两种组成。打击乐有大鼓、大镲、小镲各一件或多件。大鼓音质浑厚,音量强大,极富穿透力,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小镲属于辅助乐器,增强音乐效果,使节奏更加明快和谐。吹奏乐主要由唢呐组成。

    安塞腰鼓成百上千人表演场面宏大,气势磅礴,鼓点急促激昂,动作粗犷强劲。打到高潮时,鼓声、喊声、唢呐声交融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的感受。

    黄土高原养育出来的陕北人民,正是用这种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将安塞腰鼓打出了黄土地。1951年,安塞腰鼓第一次走进北京天安门表演,受到国家领导人一致好评。1990年,安塞腰鼓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在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庆典中,安塞腰鼓再次出尽风头。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腰鼓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吸引着千千万万海内外游客到陕北观光旅游,必欲一睹为快。它昂扬奋进的姿态,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也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