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9日 星期五
孩子不爱说话就是“社恐”吗
□ 窦媛媛

    在家还能跟父母沟通自如的孩子,到了学校或其他特定场合却一言不发,回避交流。是因为他们羞怯、腼腆、内向还是“社恐”呢?

    其实,孩子在特定场合不肯说话,拒绝交流,原因可能多种多样,需要从生物、心理、家庭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不能简单以“性格内向”或“社恐”一言以蔽之。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儿童焦虑障碍如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分离焦虑症,以及社交恐惧症等疾病确实也会导致孩子表现为“不爱说话”。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近年来有增多趋势

    对于4岁半的琪琪来说,幼儿园的大门就像一个“开关”:只要踏进幼儿园,她的语言功能就自动关闭。入园已经1年多了,琪琪几乎没有和任何人讲过话,她也因此常常被其他小朋友忽略。但在家里,琪琪却是个活跃的孩子,话很多,爱表达。经过专业的检查,琪琪被诊断为患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病,在世界范围内,小学生中的患病率在0.2%到2%之间。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儿童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该病平均发病年龄在2.7岁到4.1岁,且女孩多于男孩。2013年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将其归类在儿童焦虑障碍中。患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正常,但却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语言交流的场合,选择性地保持沉默不语。

    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患儿的父亲过于严厉,而母亲过于保护;或是儿童经历了重要养育者突然离开的重创。

    “社恐”有严格诊断标准

    我们平常所说的“社恐”指的是“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性焦虑障碍,它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社恐”患儿会表现出持久地害怕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并且会极力回避其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当他们无法回避时,就会出现强烈的焦虑、抑郁情绪。

    “社恐”的典型症状也会包含言语上的拒绝或回避。孩子可能会不敢直面陌生人,更不敢与他人交谈,甚至见到陌生人就心慌紧张。此外还包括身处公共场合如幼儿园、游乐场和公园等处产生过度恐慌和紧张,以及在人多的场合害怕与同伴和大人面对面交流等。“社恐”与其他焦虑障碍的共病率高,在年幼儿童中常共患分离性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

    在生活中,大多数的孩子即使害羞、内向,在相处和互动一段时间放松下来后,也能比较顺利地与其他人建立沟通连接。如果观察到小朋友在社交场合的紧张惊恐远远超过常态,且持续地难以调节和缓解,家长应引起重视。

    儿童焦虑障碍可能持续到成年期

    焦虑是一种情绪,适度的焦虑能让人的行为和思维更敏捷,帮助提高效率、远离危险。但如果没有真正处于危机时仍然十分紧张,或者对压力事件出现过度反应,严重时就可能患上焦虑障碍。

    儿童焦虑障碍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精神障碍。除了前面所述的选择性缄默症和社交焦虑障碍外,儿童焦虑障碍还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童年期分离性焦虑障碍、童年期恐惧型焦虑障碍等。

    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有5%到20%的儿童存在焦虑障碍。部分类型的焦虑障碍可以在少年期后缓解,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早期或者更长,妨碍患儿远期的心理发育、学业发展和人际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过度控制或情感忽视的教养方式、亲子冲突、家庭变故等均会导致儿童长期存在紧张恐惧情绪。此外,学校环境中的人际冲突、校园霸凌,以及社会文化宣扬的内卷等因素,也会加重儿童的焦虑症状。

    以心理行为治疗为主

    儿童焦虑障碍如果能被早期识别,及时干预,会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其症状主要包括4方面。躯体症状,如头疼、肌肉紧张、出汗、脸红和恶心反胃等;负性情绪,如紧张不安、过度担心,对陌生环境敏感或者烦躁易怒等;异常行为,如易激惹、不易被安抚、坐立不安、脾气暴躁、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负性认知,如做事过度追求完美、失败时表现出超常的自责和痛苦等。

    儿童焦虑障碍的总体治疗原则以心理行为治疗为主。由于儿童的焦虑情绪往往会在家庭关系存在冲突、父母教养方式不良的情况下出现,如果家庭成员间的氛围能够改善,孩子的焦虑情绪有时能自行缓解。因此,家庭治疗也是干预儿童焦虑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由于儿童的语言分化能力尚不完善,非语言性表达能力更强,因此沙盘、游戏治疗也非常适合儿童。需要提醒的是,当焦虑严重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及时诊断,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医学/心理学科普作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