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三瓢酒!”这是珞巴族沿袭至今的好客之道:当着来客的面,先舀一瓢酒喝下,以表示热情欢迎和证明此乃家中好酒;接着舀3瓢,恭敬地递给客人,客人也当面喝下,以示回敬或遵习俗。
早在新石器时代,喜马拉雅南麓的高山峡谷地带就有珞巴族繁衍生息。珞巴,是藏族对这个“古老居民”的习惯称呼。在藏文里,“珞”意为附近、智慧、南方;“巴”即人。珞巴族、藏族和门巴族在这里杂居,都有本民族语言。珞巴族非常好客,尤以“进门三瓢酒”为代表,从而“以酒会友”“以酒代茶”“以酒助兴”。
珞巴族喜欢喝酒,也擅长酿酒。比如,甘甜醇香的米酒、酒香四溢的白酒、口味清爽的果酒、绵甜爽净的青稞酒。酿酒原料中,有一种当地特产植物——鸡爪谷。顾名思义,这种学名为“?子”的粟类植物,穗状花序呈指状排列于茎顶,弓状弯曲,形似鸡爪,故名鸡爪谷。以其为原料酿造的酒也就命名为鸡爪谷酒。
珞巴族酿造鸡爪谷酒的历史悠久,酿造方法独特,全凭手工制作。原料以鸡爪谷为主,混合青稞、玉米、稻米等粮谷。酿造的过程是把原料混合均匀、煮熟、晾干,装入木桶或坛子,加入自制的酒曲,盖上树叶,密封发酵。最后的步骤是取酒:打开桶盖,用瓢舀出桶内深红色的酒和醪醩混合物,然后倒入有过滤功能的竹筒,再缓缓倒入开水,而竹筒里涓涓流出的液体,便是地道的鸡爪谷酒了。
“不认识鸡爪谷酒,即没有认识墨脱”——这句流行在珞巴族地区的俗语,意思很明了:你连鸡爪谷酒都没听说过,咋了解墨脱?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米林县、隆子县一带,均属珞瑜地区,是珞巴族的主要聚居区。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我国珞巴族人口为4237人。人口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特点。全国有3个珞巴族民族乡,即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
走进珞巴族人家,不仅能体验他们富有民族特色的酒文化,也能看到各种酿酒用具,还能听到他们讲述酿酒的技艺和喝酒的讲究,比如投放原料的比例、煮制原料的火候、酒曲的制作、发酵的时间,以及接酒的窍门、敬酒的学问……游客喝了珞巴族的鸡爪谷酒,赞不绝口:“口味酸甜,口感香醇,酒精度数低,饮酒时淡定平和,能感受到自然的野趣和民间的酒趣。”
鸡爪谷酒没有白酒的浓烈,也没有啤酒的沁凉,更没有红酒的“娇气”。据报道,源远流长的鸡爪谷酒如今不仅有液体的,还有固体的。只需不急不躁地向固体物注入开水,便会有鸡爪谷酒流出。喝酒的酒具也由时尚的吸管取代了往昔的瓢。饮者就像喝饮料那样,分享酸甜可口与酒香回味。当然,这些都是从酒类饮料的角度对鸡爪谷酒的品评。
鸡爪谷酒是珞巴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会结合先人的经验和自身体验向客人介绍鸡爪谷酒的养生保健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产妇增加奶水、缓解疲惫乏力……”在寒冷的冬天,有人说“喝点酒吧,能暖和身体”“酒越喝越热,水越喝越冷”……可对饮酒有讲究的珞巴族朋友却不苟同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酒后短暂的“发热”之后,会感觉越来越冷,这就是所谓的“酒后寒”。
这也得到藏医和民族药膳专家的认同。看来,路巴族人民虽然爱酒,但对其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与酒为友,处之有道。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