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合肥小朋友走进安徽省科技馆,体验科普设备、丰富假期生活。 (视觉中国供图) |
近日,中国科技馆正式恢复线下教育活动,开展2022年暑期系列教育活动。各地天文馆、科技馆、博物馆也针对暑假陆续开展科普活动和科学实验,成为广大市民带娃增长知识、避暑消夏的好去处。
小场馆折射大千世界
7月14日,微博大V@凯叔讲故事开门见山:“如果暑假出门旅行时间不够,又想带孩子见见世面,不妨到博物馆、艺术馆、天文馆、植物园走一走。不一定要学到什么,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从天文到地理,从历史到艺术,从大自然到自然科学……科普场馆、科技馆深化科普资源供给侧改革,继续推出多元化活动,不断满足广大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
北京天文馆研究人员通过线上直播,娓娓道来望远镜的历史;广东省科技图书馆组织中小学生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望远镜,孩子们在科学原理探索故事里,理解了科学精神;浙江自然博物院人员巧妙设置“奇妙的动物运动会”课堂,向孩子们讲解动物的奔跑能力、游泳能力、跳跃能力等科普教育知识;福建省科技馆动物科学分馆组织家庭到福州动物园寻找“神奇动物在哪里”的答案,人们触摸大自然的脉搏,感知天地造物的神秘。
除了普及科学知识,传统文化也成为各大场馆暑期活动的关注点。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特展内瓷器瑰丽、构造精致,再现了宋元时期米黄釉器物的匠人艺心;江苏南京中国科技博物馆里,孩子们作为一名“文物小医生”,对瓷器进行修复,体验沉睡的文物如何“活”起来,感受历史风采之余,享受文化的饕餮盛宴。
为激发百姓对科学的爱好与兴趣,一些场馆还针对银发群体科普时下科技焦点术语。湖北省图书馆举办老年人智慧触网活动讲座,通过视频、图文等方式帮助老年人理解5G网络、区块链、物联网、元宇宙等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使老年人在智能社会时代不再“慢一拍”。
VR、AR让知识“活”起来
“唐青玉人鹿图佩饰 你是神仙吗”“清光绪泥塑蟠桃会 王母娘娘的生日party”“清西园雅集图核雕 苏东坡的朋友圈”……江苏无锡博物院通过AR技术,运用即时效应、三维建模等方法,使“宝藏”们“活”了起来,让吴地文明变得可看、可听、可感、可写。
技术已经成为新时尚。暑假期间,一些科技场馆、博物馆等创新表达方式,用更形象、更可知可感的手段为参观者提供了解世界科学的新窗口。在山东省威海市海洋科技馆,仰望大厅内的LED穹幕,依托3D裸眼数字技术,参观者仿佛置身海底仰望海面。大家戴上VR眼镜,就可以跟随“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海底劈浪前行,穿行于各种海底生物之中。
作为整合科学资源的载体之一,流动科技馆在暑假期间也开到基层场所,让大众感受到科技带来的魅力和乐趣。近期“AI石狮流动科技馆”人工智能科技展在福建省石狮市举行,带来无人机驾驶、感触图像识别、智能语音识别、创客机器人等40余件科技产品,激发了不同年纪人群的好奇心。
生存技能成为安全科普重点
暑假是青少年意外伤害高发期,生命安全科普显得尤为重要。
依托四川省成都市科技活动周,成都市青少年宫在九里堤校区开展科普基地夜间活动,凸显防灾减灾教育的实践性。在九里堤校区成都防灾减灾公园,建有灾后街道,孩子们可在看起来摇摇欲坠的房屋周围模拟震后室外逃生。在野外,一根绳子打成不同的结,就可以发挥各种作用。在九里堤校区生存公园,孩子们跟随专业人士将绳子花样打结。此外,孩子们还能学习到灭火器、交通安全等知识。
每年暑假都有孩子走进广东省平安广州安全科普培训基地。今年举办的夏令营活动将持续到8月,通过每期6天5夜的生存技能安全训练,孩子们将化身为小小消防员、小小急救员、小小野外生存家。
7月—9月,全国20家地质公园还结合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地震等主题,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防治与安全教育活动,向入园游客尤其是研学师生传授自救与逃生等应急处理方法,提升公众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