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正计划出一套中短篇科幻小说集,共计100多篇100万字。所有作品都是正式刊发于各种报刊的科幻作品。发表于1996年的《决斗在网络》算是我比较有影响的一篇科幻小说,但这篇作品问世时我已经“从业”4年。第一篇作品《以刚胜柔》发表于1992年。
因为报社限定了字数,即便小说也只能是千字文,所以精心构思了一番,字斟句酌地写出来。那时没有电脑,所有稿件全凭手写——这种状态持续了几年。记得那段时间很多作家都在纠结是否换“笔”,而我却期望立刻用上电脑。
这是因为我的创作方式与很多作家不同,哪怕是一篇短文我也不喜欢从头写到尾,更愿意将所有资料堆积起来,然后摊开来一点点处理。我往往不是从开头而是从中间甚至结尾写起,同时会反复修改,而电脑的各种功能显然对这种方式十分友好。
在尚无电脑时,我甚至会把写满句子的碎纸片摆在床上拼来拼去。我曾就这种创作方式做过一个比喻:有人的写作方式是织布型——今天织三米,明天织五米,每天都可以告诉你他的工作进度;但我不行,我自命是雕塑型——先把一团材料堆在这里,然后一点点细化,今天能看出头部概貌,明天能看到五官显现,但是不到最后一刻,永远无法界定工作完成到了什么程度,永远不知道最终的成品是什么模样。
那时对科幻文学的认识,还是严格局限于必须有一个超强的科学基础。所以在有限的篇幅里,除了铺陈小说的各种元素,还考虑到十分具体的科技可行性,令其在工程方面无懈可击。题目则脱胎于成语“以柔克刚”,故意反其道而行之。
此前投稿不多,全都石沉大海,也未曾收到过什么退稿或通知。这次接到报社的一个长信封,敏感地意识到里面一定是样报。
后来又写了第二篇,类似的背景与科技,虽然没能再发,但还是被编辑找去约谈。那位编辑姓安,由于音序的关系,他的名字在我的电脑通讯录里一直名列前茅。
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虽说勤奋,但也贪玩,所以长篇寥寥。另外当时只有少儿社出版科幻,为数不多的几部科幻长篇也都出自少儿社,其实有些未必适于少儿读者。在出与不出之间也是反复纠结——想要有所表达,但语言与思想又受到一定的局限。
在我的科幻小说中,还是中短篇写得较多。当时刊载科幻的杂志很少,大多属于科普刊物,是以篇幅都有限制。惟一的专业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可以宽限到两万字,此外我在《知识就是力量》主持科幻专栏那段时间也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总之,这么多年,基本上就是单纯依靠文学创作,维持生计,图谋发展,从温饱走向小康,满足了所有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一步步走过了人生几十年的时光。
蓦然回首,《以刚胜柔》处女作发表于1992年2月24日——所以眼下,正值我从事科幻创作30周年。
(作者系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主要从事科幻与科普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