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5日 星期五
慧语念慈
严济慈暗中推荐他到居里实验室深造
——忆爷爷与杨承宗的六十年情谊(上)
杨承宗(左二)在严济慈(右二)家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 严慧英

    为了写《爷爷与居里夫人的情谊》一文,我查阅资料,看到了著名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先生的一篇回忆短文《高山仰止》(载《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第27—28页,1998年)。文中提到一件往事,是我此前所不知道的。

    1946年初夏,年轻的杨承宗意外收到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的邀请函,前往学习。1951年杨承宗学成归国,投身于开创新中国放射化学的崇高事业。多年后,杨承宗才得知,当年自己“能以法国科研中心公费去法,乃严先生发起向伊·约里奥-居里夫人推荐”,但“慕光先生从不向我直接提起此事”。(见《高山仰止》)慕光先生就是我的爷爷严济慈。杨承宗先生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被公认为我国研制“两弹一星”中“没有勋章的功臣”,也是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元勋、副校长,以及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这件往事让我感动,也让我好奇。

    杨承宗,1911年9月5日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八坼镇,比我爷爷小10岁。他自幼聪颖好学,是“超级学霸”。中学毕业时,直接升入当时以理工闻名沪上的大同大学。在大学里,他以自身的优秀深得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胡刚复和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曹惠群等教授的器重。胡刚复恰好也是我爷爷的恩师。

    1934年,杨承宗由曹惠群校长推荐,来到国立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我爷爷是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爷爷安排杨承宗跟随郑大章先生,从事放射化学的学习和研究。

    郑大章是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玛丽·居里夫人亲授放射化学的唯一的中国学生,是第一位把放射化学带进中国的海归学者。爷爷安排杨承宗做郑大章的助手,不仅令刚学成归国、欲大展宏图的郑大章如虎添翼,也让大学毕业不久的杨承宗奠定了一生的学术事业基础。师生二人迅速投入到镭、铀、钋、氡等放射性元素的研究之中,很快就发表了好几篇有影响力的论文。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杨承宗跟着郑大章在放射化学领域潜心探索、成果频出时,却不料1935年7月一纸“何梅协定”,强令国民政府的军队退出北平。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博物院、北平研究院、清华大学等重要文化教育机构迁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去。1936年初,我爷爷带着杨承宗赴上海实地考察,最终选定法租界的福开森路(今武康路)395号的一幢小楼作为镭学研究所新址。随后,爷爷增聘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的陆学善为专任研究员,到上海主持镭学所的工作。

    郑大章、陆学善、杨承宗在战乱中坚持放射化学研究,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不断做实验,他们从大量铀盐中分离出了很强的β放射源,写成了《关于β射线的散射》《β射线的吸收系数是β射线背散射现象的实验基础》等论文。不幸的是,仅仅3年时间,1941年8月14日,郑大章在战乱和贫病中与世长辞,时年37岁。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开进了上海法租界。日本人知道镭学是当时的尖端科学,经常派人到镭学所监视检查,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杨承宗和同事们仍然坚守镭学所,不屈不挠,不懈地研究。1944年7月1日,一群人突然闯进镭学所,自称是汪伪政府教育部长褚民谊派来的,奉命接管镭学所,限令陆学善、杨承宗三天之内清理完所有资产,交由他们管理。他们还软硬兼施要陆学善、杨承宗留下,继续镭学研究。然而,深明大义、铮铮傲骨的中国科学家,岂能与日伪汉奸共事!陆学善、杨承宗愤然拒绝,拂袖而去。

    1944年7月7日,这是杨承宗永远忘不了的日子。这一天,他离开了自己在上海修建并坚守了8年的镭学研究所,回到苏州老家过起了寂寥清苦的日子。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爷爷和吴有训等人受国民政府委派,到上海接收镭学研究所等被日伪强占的科学机构和财产。他们把陆学善、杨承宗等旧部招回上海,一同参加接收工作。杨承宗满怀喜悦投入到了镭学所工作的重建之中。

    转过年来,1946年四五月间,杨承宗突然收到北平研究院转来的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夫人实验室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玛丽·居里夫人的女儿,人称小居里夫人)的信。信中说,她愿意接受杨承宗到居里夫人实验室学习,并为他申请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资助金。这对杨承宗来说,不啻天降喜讯。

    1947年初,杨承宗就从上海登上了“香波里翁”号轮船,朝着向往已久的巴黎大学居里夫人实验室出发了。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严济慈之孙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