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酥酪和马奶酒,号称“塞北三珍”,一向是我国蒙古族牧民的风味美食。传到汉民族居地,三种奶制品中的醍醐、马奶酒就稀少了,酥酪还常见。
酥酪即奶酪,又称乳酪,港澳人称起司、起士或芝士,蒙古语叫“比西拉嘎”。是用牛、羊、马等乳炼制成的半凝固流体饮食。呈冻子状,乳白滑腻,入口即化。有人认为奶酪是舶来品,其实不然,我国自古就有。
据《汉书匈奴传》载:“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示)不如重酪之便美也。”颜师古注:重,乳汁也。在“乳汁”后面加个“酪”字,自然就是乳酪了。汉武帝为抗击匈奴,将侄女刘细君远嫁乌孙国,这位公主在乌孙国很不习惯,作《悲愁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到了魏晋时期,奶酪已进入中原,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珍贵滋补品。据《太平御览》(引《晋太康起居注》)记载,西晋时的尚书令荀勖得了重病,骨瘦如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每天从宫中送一些奶酪给他吃,想让他尽快地恢复健康。北魏《齐民要术》还记载了奶酪的制法:“牛羊乳捋讫,于铛釜中缓火煎之……良久,以单布盖之,明旦酪成。”
唐代杜牧《和裴杰秀才新樱桃》诗:“忍用烹酥酪,从将玩玉盘。”宋朝还设置了专司奶酪的机构,“乳酪院掌供造酥酪”(《宋史职官志》)。清代沈太侔《东华琐录》称:“市肆亦有市牛乳者,有凝如膏,所谓酪也。”《红楼梦》中提到,贾宝玉给袭人特地留下的奶酪,被他的奶母见到吃了,因此大发脾气。袭人为了让他消气,骗他说吃了会难受,没有正好。
奶酪的常见吃法,是夹在面包、汉堡包、饼干、馒头里一起吃,或与沙拉、面条拌食,亦用来做西餐配料和搁在小火锅里,化成浓稠的汤,用来涮牛肉、土豆和豆腐干等等。然而旧时最经典的吃法,是做饮品。
《燕都小食品杂咏牛奶酪》云:“鲜新美味属燕都,敢与佳人赛雪肤。饮罢相如烦渴解,芒生齿颊润于酥。”原注:“以牛乳含糖入碗,凝结成酷而冷食之,置碗于木桶中,挑担沿街叫卖,味颇美,制此者为牛奶房也。”作为一种清凉饮品,老北京的奶酪一般在春秋季制售,夏季怕馊腐不做,冬季三九严寒也不太适宜。那些出售奶酪的商贩,挑着有盖子的木桶,走街串巷吆喝:“酪喂!喝奶酪啊!”如有人买,就放下担子,揭开桶盖,取出一碗碗用冰块镇着的奶酪。正如《都门纪略》所云:“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
老北京最知名的奶酪店是奶酪魏和丰盛公。光绪初年,魏鸿臣从宫廷御膳房学得一手制作奶酪的手艺,便在前门大栅栏戏园子设摊卖奶酪,后又在此租了门面,起名麟记酪铺。晚年流落海外的梁实秋追忆:“酪有酪铺……最有名的一家是在前门外框儿胡同北头路西,我记不得他的字号了。他家的酪,牛奶醇而新鲜,所以味道与众不同,大碗带果的尤佳。酪里面有瓜子仁儿,于喝咽之外有点东西咀嚼,别有风味。每途经此地必定喝他两碗。”说的正是魏家的酪铺。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