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门一角
中国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辛弃疾的,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人几乎没有谁没读过辛弃疾诗词的,只是读得多一点少一点而已。
我曾登临江苏镇江北固山,凭吊历史,吟诵辛弃疾诗词,一时感慨万千,班门弄斧写下了多首诗歌,如《北固山感怀》《题北固山第一亭》等,时值1978年8月。
一晃40多年过去了,因文学活动到了山东济南,再一次与辛弃疾不期而遇。知道了辛弃疾的故乡在济南历城,于是,我与朋友寻访而去。
辛弃疾故居位于济南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南,离遥墙飞机场不远,离高铁的高架更近,离高速公路也仅一箭之遥,但离市区远了点,有点偏,不太好找。为什么建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应该是与辛家祖坟在此有关。
问了辛弃疾故居的工作人员,得知是1996年开建,1998年对外开放的。
辛弃疾故居的大门是三门石坊,高大、气派,楹联是郭沫若撰写的,“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上联比较好理解,辛弃疾与苏东坡的诗词都雄放豪宕,被誉之为“苏辛”。有一种说法,谓之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需要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用秦腔大声吼唱,无非指那种气势。释读下联,需要知道辛弃疾非常有名的《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乃他报效朝廷的策论。黍,指小米,整句的意思是寓意要想着北方故国宗庙的土地上生长的黍苗,希望南宋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要立志收复失地。
大门两面墙上,书写着辛弃疾的诗词。游客还没进门,就感受到浓浓的诗意与书香扑面而来。
一进门,两侧是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碑廊,共有45块诗碑,镌刻着各地书法家赞美辛弃疾的诗句。
辛弃疾故居占地面积31亩,共三进,依次是六角碑亭、辛弃疾塑像、稼轩故里碑、辛弃疾纪念祠等,有“一代词宗”“义胆忠魂”等6个展室。展室的墙壁上画满了五彩壁画,展示了辛弃疾的生平。玻璃展柜等还展出了有关辛弃疾的文物、图片、诗词、书籍、书画,以及民俗资料等。
参观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辛弃疾乃是一位文韬武略、文武双修的历史人物。中国历来有唐诗宋词之说,辛弃疾的词,无疑是宋词中的高峰之一,令多少人顶礼膜拜。诗词以外,辛弃疾也是雄才大略,忧国忧民,一腔热血,爱国偶像。在金人入侵的南宋,由于皇上的懦弱,贪图享乐,不思反击,不思进取,以致像辛弃疾这样有壮志,有谋略,有胆气,有才情,有一腔报国情怀的忠贞爱国人士,受到排挤,无法舒展抱负,可惜啊可惜。但换个角度,家国不幸诗人幸,因为怀才不遇,因为报国无门,因为壮志难酬,因为悲愤,因为郁闷,他把那种复杂的心绪都化作了诗词。因为有感而发,他的诗词有呐喊,有呼号,有抒情,有寄托,也就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他的诗词是豪放的,是激扬的,是沉郁的,沉淀为中国文化瑰宝,让无数后人受益,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与爱国志士。
这里虽然是26年前建的,但也算古色古香,还种了不少花草与果树。我粗略看了一下,果树有苹果、生梨、桃树、海棠果、花红、红叶李等,花草有丁香、牡丹、芍药、紫薇、月季等,树木有龙柏、椿树、樱花等,几乎可以做到四季有花香,常年有绿色。只是人气不足,偌大的故居,仅我们三位慕名寻访而来的朋友。最后一进有仿古建筑,一问是辛弃疾研究院,可惜空关着,荒败了。说起来,辛弃疾研究不算热门,但也不算冷门,1987年5月召开的全国首次辛弃疾学术研讨会,有百余位学者、教授参加,怎么三四十年一过就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了,令人唏嘘不已。我想起在趵突泉内的李清照故居,那建筑漂漂亮亮,那游人川流不息,是否因了地理位置的不同,就两重天了?我对同去的刘海涛教授、尹利华主编说:“这里冷冷清清的氛围,如果与李清照故居对调,那才情景吻合。”
走出辛弃疾故居,回望、回想,坊之魁伟,亭之古朴,碑之厚重,像之威严,祠之肃穆,树之欣欣,果之累累,花之灿灿,人之稀稀,馆之静静,我百感交集,记得辛弃疾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诗句,其中有多少感慨,多少心酸啊!辛弃疾的一生,是生不逢时,还是生得逢时?不知该为辛弃疾喜,还是该为辛弃疾悲?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