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5日 星期五
此心安处是我家
□ 单守庆

    临近鼠年春节暴发的新冠疫情,在临近牛年春节的时候仍未消失,出现多点零星散发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疫情之下,过年还回家吗?年夜饭还能和老家的人在一个餐桌上吃吗?我听到一个又一个说“不”的声音,还有或详或略的潜台词:防控疫情的非常时期,“无常,才是正常”。

    那是2003年非典在北京流行时,93岁的妈妈在千里之外给我打来电话:“听说北京有传染病了,你们回家吧,别等过年回家了。”我和她老人家细说相关情况免去挂念,随后坚定地表示:“过年肯定回家!”放下电话,我继续给报社写稿《“非典”时期吃的学问》(中国食品报,2003年5月25日)……

    18年前妈妈打来的这个电话,是我接听无数次电话中印象最深的一次。伟大的母爱,体现在“无常,才是正常”:平时几乎不动用电话的妈妈,喜欢“当面锣、对面鼓”,这次却操起了电话,因为“无常”状态下的情况紧急;“无常”之时,妈妈提出非常要求:回家不必等过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眼下牛年“年味”越来越浓的日子,我一次次忆起妈妈那个“回家不必等过年”的电话。如果妈妈不是95岁那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是知道了我在去年6月居家隔离半个多月不曾迈出小区大门半步,知道了此时全国上下都在提倡“就地过年”,知道了人员少流动、少集聚、少聚餐对防控疫情大有好处,她老人家又会打破常规打来电话吗?还会说些“无常,才是正常”的话吗?

    会的。妈妈还会以变应变,把“盼望回家吃年夜饭”变成“希望别回家吃年夜饭了”。甚至会凭她的勤奋好学,很快解决了文化方面的“扫盲”和智能时代的“用机难”,且学以致用,她也许会通过华为最高端的 5G手机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疫情之下的年夜饭》。

    信中写道:“疫情之下,大可不必为那顿年夜饭纠结,不用特意回家,不要勉强回家,更不可违规回家。此心安处是我家。辞旧迎新的年夜饭,家人来集聚,不如家人都平安。万能的智能手机全给办了:能和对方说话,能给对方留话,能通过视频感受身临其境,能在视频里对酒当歌……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有了‘就地过年’的倡议,随后不仅‘就地过年’的倡议越来越多,还有‘就地过好年’的措施和办法来自方方面面。那么好吧,人在哪,就在哪吃好年夜饭!别样的年夜饭,同样的仪式感。别样的年文化,同样的大团圆。”

    信中还写道:“当多点零星散发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遇上春运大潮,各地正在扎牢扎密防控网,下足精准的‘绣花’功夫,答好春节疫情防控这道考题,对就地过年进行分级分类:高风险地区群众均应就地过年,中风险地区群众原则上就地过年,低风险地区倡导群众就地过年。”

    小年已过,年夜饭就要开饭了。我也借此机会祝福读者、编者朋友:吃好牛年年夜饭,喜迎牛年都平安。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兼民族药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