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1933年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现大连市瓦房店市),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 |
讲述科学家故事
弘扬科学家精神
50年前,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年来,中国成了航天大国。从长征五号B,到北斗三号,再到天问一号。中国航天事业硕果累累。“航天事业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历史实践铸就的航天文化和精神。”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切都要靠自己,靠不了别人。当年,为了解决‘有无’问题,要靠自己;现在,要解决‘赶超’问题,更要靠自己。”11月底,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暨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参加主会场活动400余人、全国各地开设1000余个视频分会场,形成了“百万师生同上一堂学风课”盛况。戚发轫院士作了题为《传承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的报告,通过亲身经历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航天精神。
他说,回望这一辈子的工作经历,有两件事他感到压力很大。
第一件事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戚发轫说:“1970年初,‘东方红一号’发射前,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假如说,《东方红》乐曲不能在天上正常播放,想一想政治影响会有多大?”
这事周恩来总理也非常关心,卫星发射前他特意把技术人员从基地请了回来,一见面就问:“戚发轫,‘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能不能准确播放《东方红》乐曲?会不会变调或者乱叫?”
戚发轫有点勉强地答道:“凡能想到的能在地面上做的实验,我们都做过了,都没有问题,就是没有上过天。”
“现在看起来,当年我这个回答并不规范。”戚发轫不无感慨地说,航天作风建设有四个字:“严慎细实”,即所有的东西都不能掺假,真的有虚,敢跟总理说这个话吗?!
第二件事情是杨利伟上天。戚发轫说:“神舟飞船立项的时候我已经59岁,再过一年该退休了,怎么也想不出来,会让我当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我没有留过洋,又是本科毕业,而下面那些年轻人都是博士、硕士,还有的在国外学习过,我说该他们上阵了。领导想了想说,他们学位比你高,基础也比你好,还比你年轻、有活力。但是,他们经验太少,你经验多,还得干。”
59岁做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对戚发轫来说压力真的很大,他确实有顾虑,因为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但是,因为国家的特殊需要,他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带领大家奋斗了11年,终于成功地把杨利伟送上了太空。
戚发轫回忆,杨利伟上天前,总指挥和总设计师跟航天员讲:准备好了,一切实验都做完了,没有问题,可以上去了。“这能说假话吗?做的那些数据、那些实验能掺假吗?不能!”
当中国航天人遇到未经考验的产品质量等问题时,通常有几个归零,这个归零已为国际航天界所认可。戚发轫说,出现一个事故时,要做到“五个归零”:定位准确、机理情况、故障复现、举一反三、落实到位。实践证明,这“五个归零”标准对航天型号产品的研制质量,确能起到把关和保障的作用。
在戚发轫看来,航天科技工业孕育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三大”精神是航天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和继承发展。
航天传统精神,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两弹一星”精神,核心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载人航天精神,核心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我很佩服他们,很赞赏他们,很敬佩他们。”戚发轫说的是这样一些航天人:1992年,国家立项搞载人飞船。那时改革开放正逐渐深入,人们的思想多元化了,很多年轻人出国、下海,到民企或外企,社会上诱惑很大。但就有一批航天人,甘于拿“卖茶叶蛋的钱”干航天事业。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航天飞船总设计师张伯楠、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等人,都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后来成了航天界的领军人物。
如今,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任落在了新时代新人的肩上。戚发轫鼓励年轻人,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理想、有抱负,既要“仰望星空”,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又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干一番事业。只有把一件件小事干好了,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最后,戚发轫说:“世界潮流是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虽然你们面临的挑战比我们那时候严峻,但是这项事业光荣而伟大,相信年轻人一定比我们老一代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