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收获季节心喜悦
□ 苏畅斌

    在128地质大队当年热火朝天的技术创新活动中,“钢粒钻进”技术的研发成功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我国地质钻探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对中国勘探事业的发展意义甚大。

    解放前,坚硬岩石钻进都是采用手镶宝石钻头。在128大队留用的众多钻工中,只有张锦川和韩广发两位老钻工会镶宝石钻头,也只有他俩才有资格使用宝石钻头,因为工业钻石价格实在是太昂贵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乏工业钻石的进口渠道,我国当时只好改用铁砂钻进。铁砂钻头由于硬度低、强度弱,导致钻进时用量大、效率低、事故多。

    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128队开始在全国首次试验钢粒钻进,钢粒是用矿山报废的钢丝绳切割而成。为此,曹锦玉工程师和王福祥技术员设计了一套把废钢丝绳切割成钢粒的设备,并在机修厂制造了出来,然后,我们这些搞钻探的技术人员就到钻机上去试验。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和改进,最后终于试验成功,钻探效果也完全达到了预期。我们根据多次试验的结果,制定了相应的工艺标准,并在生产中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全国各地的勘探队闻讯后,纷纷前来我队参观学习。那段时期,我曾奉命前往江西的上饶、东北的铁岭、湖南的郴州等十几个勘探队,专门传授钢粒钻进技术。

    128大队也参与了全国第一部《岩芯钻探操作规程》的制订工作,其中的“泥浆处理”和“煤芯采取”两个章节,就是以我为主起草的。

    1954年,又是128大队计划股股长胡毅生带领我们这些小青年,经过在机台多次测定后,制定出来了全国第一部《岩芯钻探时间定额》。胡毅生是旧社会留下来的统计师,教会了我不少数理统计原理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1959年,我们在大搞小孔径钻进技术革新时,还成功研发出了一套65毫米的小口径钻井取芯工具,并发明了微型反循环钻探法。这两项技术革新成果后来都被地质部编入《钻井手册》,其中65毫米小口径钻井取芯工具还被定型为钻井通用定型工具。我因为在这些技术研发工作中作出了贡献,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评为省地质系统劳动模范。

    1960年,我又参加了地质部组织的“提高南方薄煤层钻进质量调查组”的调研工作,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调查组写出了指导全国薄煤层钻进的调查报告。作为参与者之一,我也分享了这项调查工作的一份光荣。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所谓“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着重强调要提高勘探质量,规范钻井操作。我在黄金堆喀斯特地层钻进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方法,在国家级地质杂志上总结发表了几篇文章,引起了地质部有关部门的注意。于是,经地质部下令,我被借到部里参与制订《喀斯特地层钻进工艺》。在京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在总结全国其他勘探队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由我执笔完成了全国第一部《喀斯特地层钻进工艺》编制工作。

    那几年是我们128钻探队技术创新的丰收年,我们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技术突破。那几年,也是我个人技术工作的丰收年,我在业务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引以为豪的成果。而这些成果都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

    那个年代,中国的钻探技术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仪器仪表,也没有能够反映地下几百米乃至数千米井内运动情况的各种分析、测试器具,一切全凭经验来判断。井下一旦发生事故,全得要靠个人经验的积累,在现场及时做出判断并果断处置,非常考验当事负责人的才干和担当。而我的特点是吃得苦、耐得烦,一旦进入工作现场,可以几天几夜不离开,一直到事情处理完毕为止。我曾最长半个多月没离开过事故现场,一直干到把事故处理妥帖方休,以至于江西省地质局一位分管领导曾在会上说:“钻探事故没有苏畅斌处理不好的,因为他吃得苦,耐得烦,敢于试,勇于扛。”

    现在想来,让一个初中尚未毕业、只受过不到一年中等专业技校培训的年轻人,执笔编制全国第一部《喀斯特地层钻进工艺》,并参与地质部组织的重大调查组工作,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换到今天,这样的机会,恐怕连硕士、博士毕业的人一时也难以获得吧?

    能得到这样的锻炼培养、干事担当的机会,是时代给予我的幸运。

    从另一面来说,一个人无论学历如何、知识水平如何,只要不自我设限,而是能勤奋好学,积极肯干,大胆创新,勇于挑战,是没有什么事情干不成的。

    (作者为长沙市退休耄耋老人,探过矿,教过书,经过商,著有《活好》《活明白》《筑梦人生》等书)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