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科学传播专家霍金的另一面
——谈科学家传记片《万物原理》

    □ 郑 军

    2018年3月14日,霍金驾鹤西归。那之后我才发现,朋友圈里居然有两个人与霍金团队有生意往来。一个人想投拍科幻片,请霍金做科学顾问,另一个请他为某款纪念品签名。

    这还是签过合同,付过定金的例子,至于平日闲谈中,声称能请霍金参与活动的人,我经常遇到。他们还都是中国人,可以想象,欧美世界那边霍金的客户能有多少。

    世界上有两个霍金,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科学传播专家。《时间简史》成功后,霍金主要扮演后一个角色。他在努力用自己特殊的经历,让科学和普通人拉近距离。

    后一个霍金参加过眼花缭乱的商业活动。他串场科幻电影,与乐队合作唱片,在人民大会堂向中国听众演说,和女儿合作物理学版的《哈里波特》。2014年出品的传记片《万物原理》也属于科学传播范畴,他虽然不是制片人,但是亲自审查了剧本。

    此片上映后,在87届奥斯卡评选中获得多项提名,最终拿下影帝。但这不是霍金生平第一次搬上银幕。早在2004年,就有一版由康伯巴奇主演的《霍金传》,男主角的表演同样出彩。然而两个故事差不多,只是霍金生平的流水账。

    《万物原理》开场不久,霍金就发了病,主演埃迪开始展示“运动神经元症”的各种表象。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霍金坐上轮椅,演员也不能再靠肢体来表演。最后三分之一,霍金连讲话都不能,演员只好运用面部表情,而且必须是符合症状的古怪表情来诠释人物。

    埃迪成功地挑战了这个空前的表演难题,几无悬念地拿下那一届奥斯卡影帝奖。除了《万物原理》之外,还有一些表现“运动神经元症”的电影。和它们比较,本片也堪称最写实。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这种罕见疾病的科普教育片。

    只不过,这样的主角实在有违观众审美习惯。影片在构图和光影运用上十分讲究,很多镜头拍成油画,靠整体的美感来平衡主人公的病态。

    不同于跨界天才霍华·德休斯,霍金研究宇宙学,这是科学界的屠龙之技,与国计民生完全没关系。包括霍金的成果在内,宇宙学的理论探索远远走在实验和观测前面,这使得它的内容很多都是假说,难言是否正确,霍金本人在晚年就多次否定早年的思考。

    如果正面表现这个接近玄学的领域,电影可能不会有几个观众。所以,《万物原理》虽然名字很有科学色彩,但主要讲霍金的爱情婚姻,把他的科研工作推到幕后。初恋、尴尬的三人行、后来的出轨等等,这些素材确实很有张力,很吸睛。

    不过,因为在拍摄时当事人都还活在人世,情节不能拍得太深入。于是,电影虽然刻意选择了侧重点,却只能遮遮掩掩。如果不是男女主角出色的表演,电影完成度会很低。该片除了埃迪拿下影帝外,琼斯也获得奥斯卡影后的提名。

    即使突出霍金的爱情故事,本片的视角也比较模糊。霍金和简之间的爱情火花完全没来由,后来的分手也缺乏足够铺垫。它更像是拍给已经熟悉霍金生平的人去看。

    其实,霍金和简的关系并不寻常,有更深刻的主题可以挖掘。他们一个是理论科学家,一个是古典文学研究者,几乎分属学术谱系的两端。

    中立人士编写的《霍金传》更指出,信仰矛盾才是这对夫妻婚姻终结的首因。早年,霍金自称不可知论者,认为上帝的存在无法用科学来证明。在一个基督教社会里,这其实是无神论者的面具。他们不想和周围的人搞得太僵,就使用这个委婉的标签。到后来,霍金直接用自己的“无边界宇宙论”否认上帝的存在,变成公开的无神论者。

    影片用很大篇幅展示男女主人公相亲相爱,简如何照顾残疾的丈夫,夫妻如何逗弄婴儿,对信仰冲突只是一笔带过。至于两人专业生活的矛盾更是只字不提,他们在一起只谈宇宙起源,简甚至可以给别人讲量子力学,却没有一处谈女方的古典文学专业,无形中把简变成了花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兴起一股潮流,把成功的科学家打造成公众人物。卡尔·萨根、加来道雄、霍金都是代表人物。笔者以为,那个作为科学传播专家的霍金经历更丰富,也更有写头。或许这些活动已经远离人们心目中“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所以才被舍弃了吧。

    (作者系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