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4日 星期五
天宁一号的低碳转身
观天下

    □ 王 谨

    千年古塔和热电遗产大烟囱相临而立,这是北京西城保持的一景。

    8月25日下午,我和几位朋友受邀参观位于北京西城区天宁一号。从门外,就可远远地看到一座古塔与一座大烟囱并肩矗立 。古塔是有着900余年历史的辽代天宁寺塔,明代何景明曾诗咏:“七级芙蓉起,千年舍利藏。地形标海岳,人代阅隋唐。”大烟囱是有着40年历史的“北京第二热电厂”标志性建筑。如今古塔面貌依旧,而烟囱所属的工厂已经变身为“天宁一号文化科技创新园”。进入园区,从留在现已斑驳的办公楼墙壁上的雄浑题字,可触摸当年北京第二热电厂走过的不平凡岁月。

    熟悉北京当代历史的人们,对地处东西方向高耸的烟囱,印象深刻。这两座高大的烟囱,像擎天的立柱直插云天。

    时序倒转到2016年12月18日。在位于朝阳区王四营北路的华能北京热电厂中控室,4号机组被摁下停止键,至此华能北京热电厂的所有燃煤机组停机,高耸的烟囱不再冒烟。

    这也是北京最后一个燃煤电厂关闭。此前的2009年8月5日,在北京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6号的原北京第二热电厂,关停了燃油发电供热机组。

    从此,北京电厂基本实现无煤化运营,成为全国首个基本实现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

    烟囱是热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烟囱常常被视为工业污染的一个符号,但以历史的眼光看,这两座当年热电厂的烟囱,曾确保了当时北京百万居民数十年的供暖,是不可或缺的。

    进入新世纪,随着京城低碳发展方略、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北京热电厂、第二热电厂先后退出烧煤、燃油发电的历史,烟囱不再冒烟了。这两座高耸的烟囱成为北京工业遗产的一部分,仍然留在大众的视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改变我国多年前的粗放型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能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合乎中国国情,是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热”“二热”两座电厂的低碳转身,以怎样的新形象示人?这是两座烟囱属地决策者思考的。时间不长,这两家热电厂所在那两片属地,真的变了,变低碳了,变亮丽了。

    我们进入二期待改造的厂房,当年的发电机组和相关设施还静静地躺在那里。天宁华韵文化科技公司党支部书记王建新,带我们参观时,指了指相邻的天宁寺和带有历史斑驳感的旧厂房说:“遵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优化首都核心功能要求,坚持‘留白增绿’,推进文化和科技的产业融合,在保护工业特色建筑的基础上,争取第二期改造方案比第一期更彰显特色”。在他看来,相比于重建一个新园区,不如就地改造保留有城市工业遗迹的科技文化园,这样更能体现园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二热电厂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占地7.9万平方米。2009年关停了燃油发电供热机组后,厂房和车间被原样封存,沉寂下来。2014年,中国华电集团启动了老厂改造工作,在保留老厂房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分两期进行改造布局,打造高端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区。在已投入运营的一期园区,除保留有部分原热电工业遗产景观小品外,鲜花和绿地映衬着新入园的国有或民营文化、科创企业办公场所,富有现代色彩。这里不仅有新媒体创新工场、新华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科创空间,还有珠江钢琴艺术之家、壹空间剧场、咖啡屋、古玉文化馆、南草场及观宁阁等文创专属地,经常举办诸如文博会、学术活动、政务活动、商务活动、少儿文体活动等,呈现出一期改造带来的科技与文化的时尚氛围。

    科技和文化改变世界,期待转身后的天宁一号呈现时代华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