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赛先生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称胡先骕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当时,胡先骕已发表植物学论文140余篇,发现一个新科六个新属和一百几十个新种;尤其是他科学地预见了中国存在川苔草科植物分布,并经考察定名了被誉为植物学界“恐龙”的中国水杉,震动生物学界,享誉国内外。
胡先骕生于江西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读书聪慧,12岁已能读《史记》《汉书》等古籍,应考“童子试”被主考官认为答卷“好”得不可思议。1906年,他入中学开始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三年后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可以说,胡先骕的国学功底与现代文坛各位名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1913年,胡先骕留学美国,先学农艺,后改为植物学。1915年,他参与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杂志;第二年毕业回国,先后在北京、江西、南京等地的高校任职或教学。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1919年秋,胡先骕发起组织7所高校24所中学,联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采集标本和调查植物资源的活动。在历时半年多、行程万余里的考察与采集工作中,获得数以万计的宝贵腊叶标本;经过认真整理和鉴定后,胡先骕相继写出并发表多篇研究文章及植物名录等。
1923年秋,胡先骕再次赴美入哈佛大学深造。由于成绩优秀,仅用一年即获得硕士学位;1925年又获得博士学位。他作诗明志: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回国后,继续任东南大学植物学教授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后来,他发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物系和第一个生物研究所。就在从事这些繁忙、严谨的科学教研工作的同时,胡先骕笔耕不缀,并且一再震动文坛,尤其是对胡适《尝试集》里白话诗的批评。
说来话长,1914年胡先骕到美国就喜出望外地接到胡适来信,但他对这位“宗兄”的创作思想、文学观点并不赞同。胡先骕拒绝写白话文,1919至1922年,他连载发表《评〈尝试集〉》认为:用白话推翻文言,把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全盘否定的态度过于偏激。他指出:“欲创造新文学,必浸淫于古籍,尽得其精华,而遗其糟粕,乃能应时势之所趋,而创造一时之新文学。”接着,胡先骕发挥植物学专长,用科学分类法批评胡适的《尝试集》:“以172页之小册,自序、他序、目录已占去44页,旧式之诗词复占去50页,余78页之《尝试集》中,似诗非诗似词非词之新体诗复须除去44首,至胡君自序中所承认为真正之白话诗者,仅有14篇。”这其中《老洛伯》《关不住了》《希望》三诗尚为翻译之作。对于剩下的11首新诗,胡先骕断言:无论以何种眼光观之,皆无可取。如《人力车夫》《示威》等篇,表现的是“枯燥无味的教训主义”;《老鸦》《乐观》等篇,表现的是“肤浅之象征主义”等。胡先骕最后得出结论:《尝试集》仅仅是白话,而不是“白话诗”!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还将扰乱思想!
后来,胡先骕又发表“诗评”十多篇,尤其在《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对梁启超、胡适这一老一新的两位“权威”,提出尖锐的反驳,表现出那个时代不同寻常的理论勇气。1925年,胡适与胡先骕在上海相遇,二人合影留念,胡适在照片上题字为:“两个反对的朋友”。直到1927年,胡先骕见了朋友就说:“胡适对我颇好”。1948年初,胡先骕在南京开会与胡适再次合影留念,胡适又在合影相片上亲笔题写:“皆兄弟也”。当时,胡适曾被海外学界推举为现代“大师”,但胡先骕对他的评价却是自纾心曲:1950年发表《北京的科学运动与科学家》中,指出胡适真正有价值的贡献,可能是小说考证。胡适“恐怕只是新文化运动之倡导人,而学术上之成就,则殊有限。至于其政治经济思想,则甚落后,与其新文化运动殊不相称”。
几十年过去了,历来文坛比较关注胡先骕作为“学衡派”主将,曾被鲁迅批评;却很少提到他以植物学家的眼光论“白话”评胡适——仍不失为客观求实的一家之言。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