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4日 星期五
拿什么去关爱这些流浪的生命
□ 宋岳龙

    说到与动物相关的纪录片,大家往往想到一幅幅充满魅力的画卷徐徐展开,或是驰骋在广袤的原野,或是遨游在深邃的海洋,或是游弋在无边的天空中。

    不过,本文要向大家推荐的这部动物纪录片,则是关于都市生活中与我们亲密相伴但又若即若离的动物朋友们。这部纪录片就是《我们的动物邻居》,拍摄地为北京。在众多出镜的动物邻居之中,本片特别关注了一类特殊的群体——流浪动物。

    流浪动物,主要是指散布于城市各大公园、社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地方的无饲主的犬和猫,它们或是走失,或因多种原因被饲主遗弃,或是生来就不曾体验过温暖居室的“流浪儿”。

    正如片中一位常在法源寺救助流浪猫的市民所说,小时候,想去野外找到一只小猫,根本看不到,可现在随处可见。如果人们不停止抛弃,即使我们做得再多,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不停地绝育,挡不住更多的遗弃,流浪猫狗的数量反而越来越多,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数量众多的流浪动物危及着人们日常生活:流浪动物伤人引发的纠纷案件时有报道,由流浪动物自身及其排泄物、呕吐物、尸体所携带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传播风险也不容小觑。以狂犬病为例,属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狂犬病多因被感染的狗、猫或野生动物咬伤而感染,病死率接近100%。患病动物的唾液、血液、尿液、乳汁、汗液等均含有大量的狂犬病病毒,而病毒则主要通过接触皮肤伤口和黏膜感染人。所以,一旦发生被流浪动物咬伤或抓伤的情况,应第一时间就医,遵医嘱进行伤口处理,并根据暴露等级酌情注射疫苗或免疫球蛋白。

    现在,流浪动物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使用捕捉、结扎、放归的方法来控制流浪动物的数量。目前,这些工作一般由动物诊疗机构、小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救助人通过诱捕等方式捉住准备救助的流浪动物,并带它到兽医处接受绝育手术,在接种各类疫苗并进行驱虫后放归原始栖息地,救助人继续饲喂照顾它们。这是一个比较人道的处理方法,因为通过绝育、驱虫等救助措施可以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而且一旦流浪动物不再生产下一代,就可以做到无需杀害动物,令其数量自行减少。伴随着这种理念和方法的宣传与普及,领养代替购买也成为越来越多饲主的共识。根据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统计,11.8%宠物狗及19.9%宠物猫来自于领养,虽然这一数字相较宠物领养比例较高的其他国家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但随着领养代替购买的理念深入人心,被收养将成为更多流浪动物的最终归宿。

    在人们自发参与流浪动物救助的同时,各地也陆续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及规定,对流浪动物进行收容与管理。

    在《我们的动物邻居》中,我们看到了各类动物保护机构和众多志愿者们那微薄但坚定的力量:有在法源寺救助流浪猫的市民,有在什刹海为绿头鸭搭建野鸭岛的管理人员,有带着孩子们认识观察长耳鸮的科技馆教师,有时刻关注小鸳鸯孵化情况且为其筑巢的中学生们,有因为住宅搬迁而特意为京燕挪巢的街坊四邻。而我们更加需要的则是来自众多普通人的支持与努力,让保护动物的意识不仅停留在字里行间,还体现在一次关注、一次救助、一次保护中,更体现在拒绝伤害、拒绝遗弃、拒绝虐待中。

    城市的膨胀和社会的发展侵占了动物邻居们的家园,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法主宰这个过程,但在依法划出的底线不食用和使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之上,我们能做的或许还有更多。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网络科普部工程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