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璐
长时间以来,科幻作品都被戴着“舶来品”的帽子,似乎鲜有中国味道。尽管“科幻”一词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从《山海经》等古籍中不难看出,中国有着悠久的幻想文化传统。在董仁威、超侠主编,由7位少儿科幻作家创作的“科幻中国系列”小说中,科学与文学被恰如其分地进行融合,7本小说虽有着不同的故事主线,却都或多或少融入了中国元素,使整个系列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
中国文化符号及意象的借用与融合。“经过两天的研究,林浩发现这种生物同中国传说中的龙简直一模一样——龙头、龙须、龙爪、龙鳞,但凡古代传说中龙所拥有的,眼前这个生物都有。”在小说《驯龙少年》(陆杨著)中,科学家们偶然发现了一种“远古生物”,它除了多了一个“可燃性甲烷类气体储藏囊”,几乎和“中国龙”的形象一模一样。不同于西方传说中的“喷火龙”,“中国龙”向来具有正义、祥瑞的文化内核,被认为是中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之体现。
与《驯龙少年》中“中国龙”的形象贯穿故事始终有所不同,在小说《纳米悟空》(史永明著)里,中国文化符号是通过人们对超光速飞船的命名体现的。少年孔依明的父母在地球遭遇危机之时乘坐“夸父”号前往遥不可知的埃特星,而后消失在茫茫宇宙。多年后,孔依明和伙伴们准备乘坐新建造的超光速飞船寻找父母。地球上的人们在给新飞船起名时,先后提出了“后羿”“嫦娥”等名称,不过最终,大家认为“沉香”号最能体现自己的情感寄托,因为沉香曾经救母。
中国历史、民俗画卷的细微展示。科幻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并不妨碍作家将小说的背景置于古代生活之中。《寻找飞行国》(小高鬼著)一书中,22世纪的3个中国少年凭借知识、勇气和智慧,先后跃迁到中国明末和西周时期,作品中对人物衣饰的细节描写,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回到了百年、千年前的中国,同时也把读者带到了陕西宝鸡的民俗生活之中。
中国传统人文情怀的渗透与表达。小说《古币之谜》(赵华著)着笔于一个美国少年偶得一枚中国古币后的数十年经历,从个人恩怨写至民族间、国家间的矛盾,最后放大到宇宙中不同文明的冲突,其间无不体现着作家对中国传统人文情怀的阐释。小说中,在美国修筑太平洋铁路的华工、中国医生林清家中世代从医,其先辈林濯在面对来自外太空受重伤的天犬戈雅时,尽管有被伤害的危险,但仍劝说乡亲:“……即便是凡间的禽兽也当尽力医治……天地有好生之德,行医之人当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作家借人物之口说出的“中医真正的精华与底蕴”,也正是中国文化精神之所在。
中国当代典型家庭生活的真实再现。《乔冬冬与手机侠》(谢鑫著)里,那些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悄悄跟踪孩子、担心孩子做出任何出格之事的家长;《地下来客》(伍剑著)里,被来自地心世界的朵拉族人捉弄而遭到老师冤枉的小学生巴布;《天香》(艾天华著)里,那个在父母眼里总是不讲卫生却能凭借智慧与巨马行星公主成为朋友的男生李萌;《驯龙少年》里,从农村来城里照顾孙子郭小寒的把爱藏在絮絮叨叨里的奶奶……这些人物形象既在科幻作品中,又仿佛在读者身边,他们的性格、举止、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和中国当代小学生家庭中的成员并无二致,这些典型的“中国式‘熊’孩子”“中国式家长”恰恰拉近了科幻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让小读者产生亲切感。
“科幻中国系列”小说近日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少儿科幻作家们“上天入地、穿梭未来”的文字带给读者的,除了瑰奇的想象力和带有科技冲击感的画面,还有浓浓的中国味道和家国情怀,使小读者在“举头望宇宙”后不禁“低头思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