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表亲》,[法] 让-雅克·彼得著,殷丽洁 黄彩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 |
展示两属的不同外形特征。上方为卷尾猴属,可见身体较为纤细,头顶没有明显凸起;下方则是“壮卷尾猴属”,身体较为粗壮,头顶左右两侧往往有凸起。 现有研究认为,上述两属在距今约600万年前开始各自独立演化,这跟人和黑猩猩分道扬镳的分歧时间相似。这两类卷尾猴的适应辐射、分化及趋同演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演化。 图引自Alfaro et al.2012。 |
书桌前的你、我、他/她,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所有活着或已经逝去的,我们所有的人都属于现在世界上已知超过500种灵长类动物里面的一种。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自己对人之外的其他灵长类动物一直也抱有浓厚的兴趣。7年前,当得知Primates of the World一书的英文版问世之后,就赶紧在NHBS(一个英国自然主题电商网站)上下了单。
等终于拿到书之后,不由得为当中72幅栩栩如生的图版所吸引。同时,书中还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了现生非人灵长类的分类、分布和习性等内容。从此,这本书就成了我在遇到不认识灵长类动物时最先查阅的参考书。不仅如此,闲暇之余,哪怕只是翻看那些精美的图版,也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事情。
去年底得知此书推出了中文版,而且还特意邀请了通晓法文的译者,将英文版中删减掉的法文版内容全数译出。由此,就让人对中文版有了更多的期待。最近终于如愿以偿看到了书。
跟英文版结构相似,全书大致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人类对灵长类了解和研究的历史、灵长类的起源、马达加斯加岛狐猴的演化等内容。第二部分以一张进化树的图和其后的分类简表,形象生动介绍了现生非人灵长类的分类。第三部分是全书的重点所在,以马达加斯加、南美、亚洲和非洲这四大主题,分别介绍了上述地理范围内生活着的各式各样灵长类。每个主题里还穿插了一些科学家们开展野外研究的手记,让读者更能深刻理解书中读到知识得来的不易。个人觉得,中文版当中补充完整的野外手记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更为饱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情。
中文版有两位译者,尽管书中并没有介绍她们的分工,但我猜应该是殷丽洁博士负责主要内容的翻译,而黄彩云女士则承担了补全法文版内容的工作。应当向出色完成翻译工作的两位表示祝贺和感谢,谢谢你们的辛勤付出,为大家呈现了高质量的作品。
个人尤其对殷丽洁博士在灵长类物种中文名规范上所做出的努力表示钦佩和赞赏。要知道,十几年前自己在学习《兽类学》的时候,整个灵长目不过才207种。而如今,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灵长类专家组2018年底的统计,灵长目包含的物种数已经突破500大关了。如此一来,势必有着很多新近独立或发现的灵长动物缺乏对应的中文名。而一个恰当的名字,应当算是了解和认识一个新事物极为重要的开始。能看出来,在参考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殷丽洁博士尝试为每个属拟定对应的中文名,再以此为据,修订或者给此前没有中文名的物种拟定新的中文名。
身处网络时代的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很有可能接触到有关灵长类动物的信息。而那些走出国门旅行的朋友,应当也很想知道自己在异国他乡见到的“表亲”们到底叫什么名字。在这样的背景下,规范灵长类的中文名就更具有现实意义了。
最后,按照书评的惯例,还是要提出一些不足之处。本书的法文原版问世于2010年,距今已近10年时光,这期间人们对于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和了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比如,传统上将南美的卷尾猴都置于卷尾猴属Cebus,但近来的研究依据更多的证据将“壮卷尾猴属”Sapajus(暂无正式中文名)从卷尾猴属当中独立。2013年出版的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第三卷当中已经采纳了上述分类建议,但在本书中并未有所体现。
另外,书中完全删去了英文版当中的英文名,这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不算太合适。毕竟,并非每个人都有使用学名的习惯,而很多时候当需要进行交流时,用到英文名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从法文翻译过来的手记当中也存在着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第256页最后一段“现存的最后几只山地大猩猩生活的火山国家公园,位于……”,实际上接近一半的山地大猩猩完全生活在乌干达境内的布温迪国家公园。
综上所述,《人类的表亲》一书很好地保持了原著的神韵,是了解灵长类动物的优秀读物。无论是专业的研究人员,还是自然爱好者,都能够从中汲取到养分。相信在疫情肆虐的当下,藉由这样的一本书,开启我们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于未来是会有所帮助的吧。
(作者系生态学博士,成都观鸟会副理事长)